來源:發(fā)布者:時間:2019-10-25
史籍最早記有七擒孟獲的是東晉史學家、文學家習鑿齒所著《漢晉春秋》:“建興三年,亮在南中,所在戰(zhàn)捷。聞孟獲者,為夷、漢并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于營陣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只如此,既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zhàn),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也引用了這段話。
羅貫中在習鑿齒所說的基礎上,演義出膾炙人口的七擒孟獲故事。但演義和史實有時不盡一致。史學界就有人對七擒孟獲提出質疑,主要集中在:一是權威史書《三國志》中沒有只言片語的記載,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關他平定南中的記載只有十二個字:“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國志》在其他章節(jié)中有關南征的零星記載也沒有提到過“孟獲”此人。二是從地理位置上看,三國時期的南中,指現在的云南東北部、貴州西部和四川東南部,古稱為“夷越之地”,當時是蜀國的一部分。清嘉慶十三年張若骕《滇云記略》稱:“七擒孟獲:一擒于白崖,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一擒于鄧賒豪豬洞,今鄧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縣巡檢司東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愛甸,今順寧府地。一擒于怒江邊,今保山縣騰越州之間。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從這些地點的分布來看,幾乎全都在今天云南西部大理、保山一帶地區(qū),與七擒孟獲的地點也不吻合,等。
依習鑿齒所言,諸葛亮在準備班師回朝時,有人建議朝廷委派官員和軍隊與孟獲共守南中,諸葛亮沒有采納,并說明“……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這是當時蜀國版的民族自治,是七擒孟獲的真正目的,是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的集中體現。(《收藏快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