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張興平時間:2019-10-08
才上一年級的小孫女,鬧騰著要買一部“真正的手機”,說你們大人都有手機,只給她買個電話手表。我對她說,爺爺像你這么大的時候,連電視機是什么樣,都沒見過呢。她小嘴巴一噘,表示不相信。
這不禁使我想起50年前,第一次看電視的情景。那時全國只有幾臺樣板戲,人們業余生活單調枯燥。忽然有一天喜訊傳來,村里的新華社“五七干校”總部餐廳里,安裝了一臺電視機,這無疑是件天大好事。只見在三間房屋、大約七八十平方米的食堂角落里,人們扎堆圍在一起,在那或坐或立或站在椅子上,聚精會神地看著電視節目。
我左擠右擠,好不容易到了最前邊,才看到電視機的真面目。它的體積雖只有12寸或14寸,且效果也不好,雪花點不斷,有時甚至還會出現一道道上下滾動的黑白條,但從它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洶涌澎湃的大海,感受到了遙遠的非洲、傳聞中的歐洲,仿佛觸手可摸……
當然也有不盡如人意時。節目正在高潮時,常會遇到突然停電。這時,干校的工人師傅就立即摸黑找“洋火”、點“洋蠟”,或拿起我們覺得很是昂貴的手電,找到發電機的拐把,“撲哧、撲哧”地使勁搖著發電。有時三五分鐘就來電了,大家就在“嗵嗵嗵”震耳欲聾的發電機聲中,繼續看著欲罷難休的節目。有時不順利,二三十分鐘也來不了電,我們就耐著性子等呀等……直到最后工人師傅把吃奶的勁都使出來、累得滿頭大汗,給大家連聲說對不起、發電機出了故障,我們才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回家。
我那時想,要是自己家里有一臺電視機該多好。那也僅是個想法而已。因為當時家鄉的市面上,根本看不到有賣電視機的,大多只有賣半導體收音機。價格雖只區區的幾十元,但每天一個勞動力的工分值僅有兩三毛錢,能否填飽肚子尚是個問題,老百姓誰還舍得、又到哪里去買價格“昂貴”的家用電器?
我家真的有電視機,是在改革開放后的1987年春天。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我廢寢忘食刻苦學習,當年參加考試被錄取,畢業后分配在一家特大型兵工廠從事宣傳工作。經過幾年勤奮工作,我總算有了點積蓄。當時家用電器緊缺,我找熟人托關系,想方設法買回了一臺“黃河牌”25寸黑白電視機,價格好像是七八百元,實現了自己足不出戶看電視的愿望。
但電視信號不行,得靠室內天線與外界聯系,常常要把天線調來調去地變換著不同方向和角度,才能勉強收到一些信號。天氣不好時,就連微弱信號也收不到,并且在調換屈指可數的頻道時,人要跑到電視機前,站在那耐心地擰著電視機上面的按鈕,一個一個地去更換頻道、接收信號、調節音量……每次使用起來都很不方便。
就這,當時把電視機擺在十多平方米的小客廳里,心里滿是歡呼雀躍的驕傲感和沉甸甸的滿足感。
隨著祖國現代化進程加快,家用電器功能日益完善。前幾年,我在家電市場買了一臺六十多寸的“海爾”牌電視機,商家送貨上門,負責安裝調試。躺在三四十平方米客廳柔軟舒適的沙發上,我拿起手機,用萬能遙控器隨心所欲地調換著頻道,收看家鄉、祖國和世界各地的新聞、文娛報道、體育賽事等各類節目,實現了“足不出戶,就可聞知天下大事”的夙愿。
這種生活方式,令人有一種滿當當、沉甸甸的自豪感,還有油然而生、日夜相伴的幸福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