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鄭 菲時間:2019-08-23
“老李哥,您再給我講講這道題”“老李哥,這樣的句子用在作文中是否可行?”……他是學生眼中親切的“老李哥”;他是學生心中亦師亦友的班主任;他是擔任年級管理工作13年、擔任班主任工作15年、恪守三尺講臺20年的人民教師,他就是市實驗中學語文教師李彥賓。
他,嚴于律己,團結同事,關愛學生,工作勤奮,受到學生的愛戴,家長的尊重,得到同事們的贊許,領導的信任。由于出色的工作業績和勤懇的工作態度,今年,他被評為“運城市勞動模范”。
作為教師,他是用怎樣的行動和標準詮釋一名好教師?又有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走近李彥賓。
每節課都是盛大的節日
作為一名教師,講臺是李彥賓最重視的地方。一站到講臺上,他就覺得應該對得起這個地方,對得起學生,應該把每節課都當成盛大的節日來對待。
因此,他鉆研課本,探究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課前認真備課,課上把課講好,課下琢磨講過的教案和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課堂應該屬于學生,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很多學生不愛發言,因此,在課堂上,要積極鼓勵學生勇于展示,將所想所思說出來。”李彥賓說。
李彥賓注重作業的布置,在他看來,作業布置得適當且高效,不僅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掌握課堂的知識,還能加強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平時的作業布置,并不是布置課本上的習題,而是通過讓學生利用放學后的空閑時間閱讀書籍、積累一些好段落和好句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基本的素養提高了,課堂效果就會事半功倍。”李彥賓說。
如今,他對課堂的把握和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想起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李彥賓看著學生們一張張可愛的笑臉,心情好極了。可是開始上課后,一切就不同了。
起初,學生們還饒有興趣地聽課,可沒過多久就坐不住了,說話的、打鬧的、做其他事情的,教室里亂作一團。沒辦法,李彥賓必須停下來,講紀律。就這樣說說停停,一節課下來,整個人像虛脫了一樣,課堂氛圍也極差,這讓李彥賓很郁悶。
回到家,李彥賓開始細細地回想課堂上自己說的每句話、傳達出的每個意思。
“為什么課會上成這樣?我當時就想,突然就想到以前一個前輩對我說的話——課堂上最關鍵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設計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興趣。”當時李彥賓一下子像開了竅,開始琢磨如何提高學生興趣。
從那以后,李彥賓經常設計新鮮點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比如分組競賽、學生表演、互換角色等。他覺得要尊重學生們的天性,讓學生們在愉快中學習。
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2001年后,教育部逐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李彥賓積極參與課程改革,變填鴨式課堂為啟發式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教師起引導和指導作用。
即將升入初二的學生張紫涵告訴記者:“李老師的課很有意思,他講課幽默,總能引起我們的興趣,課堂氣氛特別好,上他的課我們都很放松。”
要尊重每一位學生
尊重學生是教師基本的素質要求,為人師者,唯有尊重學生,方能指導和要求學生。
以前李彥賓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直到一件事的發生。
當時,正是李彥賓的課,預備鈴響之后,他拿著課本走進教室,看見黑板上還留著上節課的板書內容。頓時,眉毛便擰在了一起,大聲問道:“今天誰值日?為什么不擦黑板?”班上鴉雀無聲。
見沒人答應,李彥賓提高嗓門又問了一遍。這時,坐在后排的一個同學跑上來,匆匆擦了起來,弄得教室粉塵飛揚。這是一個后進生,此時李彥賓有點惱火地說:“同學們都瞧見了吧,這就是由于一個人的不負責任,耽誤了大家的時間。”
不知是誰小聲嘟囔了一聲:“今天不是他值日。”這時,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慢騰騰地站了起來,用幾乎聽不到的聲音說:“今天……是……我……我值日。”
當時李彥賓有些愕然,干咳一聲,說:“你先坐下,下回注意。”
這時,一些學生開始竊竊私語:“某某不做值日,老師就不會責罰他,上次我忘了擦黑板,就被罰了。”“誰叫你的成績不好,老師就是偏心。”……李彥賓才意識到因為自己沒有搞清事實真相,帶著有色眼鏡批評學生,不僅傷害了做好事的學生,也讓其他學生感到憤慨不公。
從那以后,李彥賓時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
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作為年級主任,面對的不是一個班的學生,而是全年級12個班的學生。
如何管理好學生,李彥賓想到了良好習慣的養成。
在日常管理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這是時常困擾李彥賓的一個問題。他利用課余時間,讀了許多教育類書籍,如:周彬的《課堂密碼》、張文質的《教育是慢的藝術》、吳非的《不跪著教書》、陳桂生的《教育實話》和期刊《班主任之友》。
李彥賓認真學習、深入思索、仔細斟酌,設計了《一日常規檢查評優表》,細化到具體時間、具體內容,突出學生的自主管理,而且做到長效機制。
“要規范學生的行為,促進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一日常規是一個很具體且有效的手段,用精細化的標準要求每位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增強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素質。”李彥賓說。
6:55查自主讀書;9:50查衛生、打鬧;11:45查迅速離校;14:10查自主練字;17:55查迅速離校;18:15查衛生。早讀、中午學生到校后坐到教室進行自主學習……在這種管理機制下,相對玩心較大、自主管理能力較弱的初中生逐漸變得知規矩、懂規矩,自主管理能力也逐步增強。
經過一年的學習成長,張紫涵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見到老師問好、不亂扔垃圾、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禮貌待人;課前預習,課下閱讀書籍、寫讀書筆記,拓寬知識面。
像張紫涵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他們在學校管理、教師教導下,逐漸褪去幼稚、自我,變得獨立、自覺、懂禮貌,也養成了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從知識的教授到尊重學生,從習慣的養成到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李彥賓用實際行動向他的座右銘“一切為了學生”靠近,他將努力進取,繼續提高自己專業能力,進而提升教學水平,在教育這片凈土上辛勤耕耘,把知識和愛心傾注于學生,當好學生成長路上的指引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