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施工中的“中國絳州澄泥硯文化藝術園雙創基地”。 記者 陳永年 攝
提起新絳,以前最為知名的當數被稱為“絳州三寶”的鉆石、襪子、羊皮襖。如今,石雕、家具、澄泥硯、云雕等中小微企業,燦若繁星,閃耀在古絳大地。這些被概括為“五小企業”的經濟體,已發展到1048戶,從業人員達到38760人。
小企業如何與大市場對接?
如何解決中小微企業小、散、弱的問題?
小企業又怎樣才能聚星成陣閃耀成輝?
這是日前前往新絳縣參加運城市“群星燦爛”工作現場會的數百名參會者,一心想要學到的真經,也是本報記者想要梳理清楚的疑問。
1月2日,2018年新年第二天,記者前往新絳,采訪眾多主管部門負責人和企業管理人員,探析適合中小微企業成長的政府、市場、創業者之間的最佳生態。
市場如何運行? 用好“無形的手” 讓“水暢其流”
自古以來,新絳的小手工業比較發達,傳統產業優勢明顯,素有“七十二行城”的美譽。如今,這里既有澄泥硯、云雕、毛筆、木版年畫等傳承千年的文化產品,也有石雕、鉆石、家具等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在工業化和產業化大潮中,這些脫胎于農業時代的小手工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原本醞釀了供給豐富與特色鮮明的“小”和“多”,在崇尚效率的商品經濟中,卻成了“散”與“弱”的代名詞。如何讓小微企業由“小”到“大”、由“散”到“合”、由“弱”到“強”?新絳縣首先發力的是培育一個適合中小微企業成長的市場環境,通過環境的優化,消除“堰塞湖”、打通“腸梗阻”,真正實現“水暢其流”。
新絳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江紅斌說:“在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方面,我們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既要有所作為,又不能拔苗助長。從長遠來講,還是要通過市場規則搭建平臺,通過平臺帶動一大批中小微企業成長。”
新絳縣搭建的平臺就是“中小微企業雙創(創業、創新)基地”。一年來,新絳縣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模式,共建設了10個雙創基地。
“浩源中小微企業雙創基地”,采用“政府引導、業主開發、市場運作”模式來創建。山西浩源電器有限公司利用閑置的27畝土地,投資3000萬元,新建4棟面積達8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和2棟600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樓,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部配套到位。運行上,采取“基地貼一點、政府補一點、企業出一點”的方式,吸引創業者入駐。
張英杰就是這種模式的受益者。他在基地里租了1000平方米的廠房,生產傳動連接件。按照市場價,廠房每平方米每月的租賃費應該是12元,而根據縣里基地貼4塊,政府補4塊,企業出4塊的政策,他每月只需要出4000元錢,比市場價低了60%。
“像這么大面積的廠房,就是不算征地、配套設施等,單是建設也得先投進去一二百萬元。現在,我們只掏一點錢,就可以‘拎包入駐’了。”張英杰說,“目前機器正在調試,全部投產后,年產值會達到2000多萬元。”
這種模式下,創業者降低了成本,建設方盤活了資產,政府培育了企業、促進了經濟增長、拓寬了就業渠道,最終實現了“三贏”。
位于北張鎮西莊村的“北張石雕園雙創基地”,運行模式則是“政府引導、商戶眾籌、土地入股”。
家玉順的“玉順石雕”是村里第一批搬到目前基地所在的位置的。“我以前是在自已院子里做,如果不是院子太小,再加上因為粉塵和噪音經常與鄰居發生糾紛,我可不愿意往這兒搬。那時可不比現在,路是窄窄的土路,電是花了高價從別人家接過來的,用水還得從自家挑。”家玉順說。
家玉順口中的“現在”,正是政府規劃建設的石雕園“雙創”基地。經過調研,新絳縣按照“產業扶持、資源共享、集群發展”的思路,在“玉順石雕”周邊規劃了一個占地150畝的基地。基地東西走向布局,主街道1000米,政府出資將水、電、通信以及道路的硬化、亮化和美化等配套完備。
是否入駐基地完全采取自愿,不愿意的還可以在家里干,愿意的,如果在規劃范圍內有地就可直接建設廠區,沒有地的可與其他村民進行土地流轉。通過這種“眾籌”的方式,如今已有38戶石雕加工戶入駐基地,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從業人員500余人。
“中國絳州澄泥硯文化藝術園雙創基地”采用的模式則是“政府協調、企業自建、同類聚集”。
該基地位于龍興鎮王莊村東北角,占地42畝,房屋建筑面積1萬余平方米,包括博物館、工場、園林、接待服務等。基地由絳州澄泥硯研究所建設,總投資達到5000萬元。
根據規劃,基地建成后,不僅會陳列展出各類硯臺,而且還會集中展示新絳縣的各種文化產品,甚至還可能成為集生產制作、文化交流、藝術展示、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等綜合功能于一體的旅游景區。
企業自建、政府投資、商戶眾籌……新絳縣通過不同模式搭建各種創業平臺,將一個個小、散、弱的商戶或企業組織起來,讓中小微企業在適宜發展的市場之“水”中恣意生長。
企業如何發力? 用足“創客的手” 讓“魚暢其游”
前幾天,北張石雕園雙創基地的5個加工戶,到中國石雕之鄉河北曲陽考察學習了一圈,吳衛就是其中一個。
“縣里組織的,中小企業局、北張鎮領導帶隊,管吃管住,我們一分錢都沒有掏。”他說。
吳衛今年26歲,2015年剛剛從太原學院財會專業畢業。從小生長在北張西莊村的吳衛,見慣了村里的手藝人叮叮當當地做石雕。畢業后,他尋找就業門路,一次偶然機會,發現很多地方的石雕產品,工藝沒有村里的好,但價格卻比村里的高很多。從中看到商機的吳衛,在縣城開了一家石材公司,專門從事村里的石雕銷售。
此次外出考察,讓吳衛等人大開眼界。“1000米的欄板雕花,人家那連雕帶安裝,總共15天就完了。如果是讓我們來做的話,至少得5個月。這就是差距啊!”他說。
有活卻干不了的例子在他們身邊也發生過,縣城實施“五城同創”,需要一批石雕花壇,按說這鐵定就是石雕園嘴里的“菜”了。可惜,因為他們的工期太長,加上成本高報價高,生意被別地的企業搶走了。
“同樣一個石雕,我們這一個得做幾天,人家那一天做幾十個,這就是傳統手工與機械化生產的區別,這個問題不解決,沒法競爭。”家玉順很有感觸。
如何競爭,怎樣變革,這兩天正忙著成立石雕協會的吳衛心中已有對策。他說,他們準備著成立協會,將分散的加工戶組織起來,一起學習提高,抱團發展。在保持傳統手工特色的同時,引入機械化生產設備,使傳統手工向附加值更高的收藏品和工藝品發展,對于一些需求量大的“通貨”,可以通過機械化生產來提高效率與降低成本。
“政府給我們建了基地,通了水、電,修了路,但真正怎樣更好的生產和經營,還得靠我們一步步的去改革,去創新。”吳衛說。
是啊,市場環境再好,作為市場主體的商戶與企業主,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誰也代替不了。就像再高檔的水池再優質的水,也代替不了魚兒的游泳一樣。千帆競發,誰能領先,最終還得靠企業自己。位于輕紡園雙創基地的新絳縣貝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借著基地的優越環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在寬敞的新廠房里,貝塔公司十幾排加工臺前燈火通明,近200名工人正在忙碌。廠房的外墻上,張貼著舊廠房的照片。原來的廠房是租賃的一個農戶的5間北房,生產車間擁擠到工人們幾乎要背靠背的程度。
指著照片,生產主管崔小蘭說:“當時條件很差,很擠,宿舍沒有洗澡間,上廁所不方便,消防也不過關。現在我們生產車間又大又明亮,每個宿舍還都裝著空調,條件好多了。”
硬件的改善,最大程度地激發了企業和員工的生產積極性。搬到新廠區后,公司的業務量與日俱增,公司還成立了一家物流公司,不僅方便自己,還滿足了基地里其他企業的物流需求。“生意很好,物流公司隔天都要發一噸貨!”崔小蘭說。如今這家公司,員工穩定在200人左右,年繳稅60萬元,產品大多銷往日本、芬蘭、美國、意大利等國。
好的市場環境,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的非生產成本與干擾,讓企業可以聚精會神地抓生產,不用為生產經營以外的事情分心。這樣,便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創客”,激發“創客”的積極性與創造力,不用擔心“水池”的問題,而只管“暢其游”。
在這樣的環境中,新絳縣“五小企業”呈現出“小而重、小而全、小而精、小而新”的新特點:
“小而重”即占比重,“五小企業”增加值占到全縣GDP的64.1%,稅收總額占到全縣財政總收入的62%,就業吸納人數占到全縣城鎮就業總人數的82.1%;“小而全”即種類全,據不完全統計,該縣“五小企業”共有產品3000余種,主要涉及機械制造、紡織紡紗、中藥材加工、家具生產、食品、塑料、傳統手工藝等;“小而精”即產品精,全縣共有7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國家、省、市、縣保護名錄;“小而新”即工藝新,一些機械制造產品在全國同行業內都很知名。
政府如何引導? 用對“有形的手” 讓“魚水相生”
家玉順的房間墻壁上,掛著好幾張參展證,外墻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幾排紅紅的榮譽證——這都是參展才能有的榮譽。
“參展多了,獲獎多了,產品的附加值也高了,原來做的一萬的東西,現在可能賣到一萬五。”生意好了,家玉順的廠房也在不斷擴大,剛從家里搬出來時只有兩畝大小,現在經過不斷擴展,已增加到了10畝。
讓同村的石雕加工戶記憶深刻的是2016年10月舉辦的石雕節,3天的展會給他們帶來了相當于一年的收入。
家玉順等人感覺到的是產品熱銷的市場,其實在“無形的手”背后,是政府“有形的手”。
石雕加工戶們不知道的是,剛開始舉辦石雕節,為了拉人氣,政府曾出資從周邊縣市免費接送參展商;政府買單,縣領導帶隊組織企業外出參加各類展會,擴大了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組織優秀企業家到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參加高層次培訓,促進企業提檔升級……
重視市場規律,但又不缺位、不失聲,政府通過“有形的手”,聯系企業和市場,讓不同的市場要素“魚水相生”、互相成就。
一年來,新絳縣加快推進“五小企業”創新升級,形成了瑞富達、浩源、水西家具、北張石雕等10個各具特色的中小企業“雙創”基地。
為此,新絳縣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民創業園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激勵扶持“五小企業”創新創業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等26個優惠政策文件,激勵和推動“五小企業”發展。
對于“五小企業”,建設廠房、引進人才、產品科研、技術創新……新絳縣都有相應的專項資金來獎勵。“我們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激勵和獎勵政策,激發和促進全縣中小微企業茁壯成長,實現‘群星燦爛’。”這是新絳縣人民政府縣長解芳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在這些政府文件中,職能部門的責任被細化和前置。哪個行業面臨什么問題,由哪個部門負責,規定的非常清楚。比如,石雕產業的粉塵與噪音問題,如果嚴格按照環保要求去投資室內設施的話,產業的競爭力將會被大大削弱,那么這個問題該怎么辦?如何讓產業發展符合相關的國家政策?這個問題不需要各個經營戶來考慮,環保部門會主動上門協調辦理。
在位于輕紡園雙創基地的小微企業服務站的墻壁上,有兩個公告欄。一個公告欄里是由16位法律、管理、財務、咨詢等行業專家組成的服務團隊,企業遇到困難可以得到專業服務。另一個公告欄里,則是21名涉企職能部門業務股長組建的中小微企業服務聯盟,他們定期免費開展“送政策、送專家、送服務”活動,近距離為企業解決立項、備案、環評、辦證等實際問題,并且每位負責人的名字后面都留有聯系電話,有需求時可直接得到幫助。
當然,如果實在外行,看著公告欄都不知道找誰的話,服務站里還有6名工作人員,可以隨時“指點迷津”。
“我們的宗旨就是幫扶百姓創業興業,基本上人們在創業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或困難,在這兒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部門,都能得到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小微企業服務站站長相玉坤說。
以后,像這樣的小微企業服務站,將會普及到全縣所有的鄉鎮和雙創基地。服務站與雙創基地的建設,不僅解決了“五小企業”管理水平較低、土地集約化程度低、信息共享度低等問題,而且搭建了創業載體、擴大了就業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為“五小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天地。
在服務站隔壁的大廳里,陳列著一個大型的沙盤,上面標示著中小微企業的成長路徑——
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文俊拿著激光筆,在沙盤上畫著一個又一個區域,邊畫邊講解:“這里是創業孵化區,也就是目前雙創基地的位置。這里是服務配套區和研發中心區。小微企業壯大了,想自己建廠房?我們在這邊預留了2400畝的發展壯大區。產業壯大了,附近村民想進城?這邊還有產城融合區。”
孵化成長、個轉企、企升規、規轉股、股上市……在新絳縣的雙創基地里,每個小微企業的發展路徑,都規劃得明確而清晰。
對于下一步的發展,新絳縣委書記李玉林說:“聚焦實體經濟,要向‘五小企業’發力。我們就是要按照‘走進新時代,建設大運城’的要求,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不斷探索新時代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的新路徑,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努力在全縣形成千帆競發、群星燦爛的發展格局。” (記者 解世忠 陳永年)
短評:
新絳采訪,最大的感受不是琳瑯滿目、各有特色的加工業與產品,而是一種思路——
“讓正確的人去做正確的事。”
一如奧卡姆剃刀定律所揭示的,最簡單的往往最有效。
“讓正確的人去做正確的事。”這句簡單的話,卻是我們付出了很大代價之后“痛苦的領悟”。我們曾經懷著很美好的初衷,一腔熱情地、努力地去推廣一些項目或發展某些產業。但最終,或是市場行情發生變化,或是執行過程發生偏差,最終豐滿的理想褪色成干癟的現實:群眾利益受損失不買賬,政府公信力遭損害被透支,社會成本增加且為后續改革制造障礙……
事實證明,不正確的人去做不正確的事情,即使贏了一時,也會輸了一世。更多的往往連一時都沒能贏下,最終的結果不是輸,就是雙輸,或者是多輸。
社會管理有兩個貌似對峙但又互為表里的“兩極”:公平與效率。
沒有公平,發展就沒有秩序,就不可持續;沒有效率,發展就沒有競爭,就沒有動力。我們從社會管理中得到的啟發,同樣可以用在市場環境的建設中。一個好的市場環境,必然包括公平與競爭,最終指向公平的競爭。
打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最重要的同樣是讓正確的人沿著正確的方向去正確的做事。
作為社會管理委托方的政府(當然也包括各個職能部門),是維護社會公平(當然也包括競爭的公平)的最佳人選。因為政府比任何團體或個人更方便也更有能力去調動社會資源,而借助社會管理的契約關系,政府天然的具備公信力優勢,更適合去做平臺的建設者與規則的維護者。
作為市場競爭主體的各個企業(當然也包括各個商戶),是激發市場內部競爭的最佳人選。沒有誰能比處于生產經營一線的他們,更能敏銳地感知市場的變化,更有比學趕超變得更快更強的動力,更有降成本、提效益的內在沖動了。
政府以公平原則搭建平臺,企業以效率原則同臺競爭。
這就是正確的人在做正確的事。
(責任編輯:吳琪萌)
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要重視做事,但要更重視讓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
政府要有所作為但不能越位,否則就會身份雜糅就會陷入混亂;企業要敬業更要專業,否則就沒有動力不能長遠。
在這種思路下,才能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才能激發有效率的市場競爭。
在這種思路下,就可以實現最優的資源配置,把最合適的人放在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把最好的資源放在最能產生效益的位置。
在這種思路下,就可以營造一個邏輯簡潔、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各個市場要素的活力,實現發展最優、路徑最短。
最終,微觀上對于公平和效率的互相側重、各揚其長,上升到宏觀社會發展,必然會相互融合達成更高層次的平衡,最終去推動社會的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