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絳,古稱絳州,是一座著稱于世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諸多的古跡;在歲月長河里,勤勞智慧的新絳人民有著輝煌的藝術創造,民間有“七十二行樣樣有”的美譽。澄泥硯、云雕、笤帚等純手工打造的傳統工藝品或生活用品,至今仍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這些手工制品也命運多舛。為使這些傳統工藝煥發新的活力,新絳信用聯社有的放矢,以“三新”扶持“三店”的全新理念,在支持傳統工藝與特色產業中凸顯金融主力軍作用。他們把小微商戶按照百年老店、創業新店、后廠前店等門類分類管理,針對每種類型的客戶,制定不同的信貸扶持方案,一戶一策,因地制宜,通過“創新放貸模式、創新營銷模式、創新服務模式”,逐步摸索出一套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信貸投放政策,為傳統工藝注入新鮮“血液”。
“后廠前店”越做越大
創新放貸模式,讓客戶辦貸“道路暢通”,用貸順暢,還貸方便,是新絳聯社新一屆班子“服務三農、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經營新理念。在嚴格信貸管理流程的基礎上,新絳聯社對“一次授信,限額使用,隨用隨貸,隨有隨還”的評級授信辦法做了進一步規范和優化,通過推行“一站式”辦貸和送貸上門,方便客戶辦貸。
初冬時節,龍興鎮張莊村王氏笤帚加工廠里,捆綁好的笤帚已經裝車,等待發往全國各地;成噸的原材料存放在庫房;五六個工人正在加工笤帚……
50多歲的苗夢云在王氏笤帚廠已經干了十余個年頭,編扎動作十分嫻熟。她說,在這里干,領計件工資,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干多少掙多少,不出村就可以養家糊口。在這里工作的十幾位工人絕大多數也都是這種情況。
張莊村素有制作笤帚的傳統。這看似再普通不過的笤帚,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有比較嚴格的要求,特別是純手工打造的笤帚,可以說每一把都浸透著工人師傅的心血。從進原料,到挑苗、泡苗、編織,之后去殼、齊頭,每一步都馬虎不得。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加工出來的笤帚質量過硬、結實耐用。
2002年,從父親那里學到手藝的王軍偉辦起了笤帚加工廠。這是一個典型的后廠前店“樣板”,加工廠設在村里,網絡、微信等都開設有門店。憑著“誠信立業,質量為本”這一原則,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他的笤帚已經賣到了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到韓國。
前些年,王軍偉在信用社10萬元貸款支持下,將笤帚加工越做越大。如今,王氏笤帚廠在全國同行業內都數得上名號,年銷售笤帚100多萬把,年產值600~800萬元,既解決了村里的剩余勞動力,又消化了當地加工笤帚的原材料,事業蒸蒸日上。為了擴大業務,王軍偉還計劃在鄰近婁莊村及臨汾吉縣設立加工點。由于信用良好,今年4月16日,在新絳聯社龍興鎮張莊村“支農惠民、精準扶農”現場放貸會上,王軍偉再次獲得20萬元的授信。“以后需要款,我隨時就能貸,方便多了。”他說。
“百年老店”推陳出新
創新營銷模式,精準扶持,發揮信貸支持的最大效能,是新絳聯社學習借鑒其他地方的客戶管理先進經驗取來的真經。該聯社讓客戶經理主動走出去,深入到市場、門店中實施信貸營銷,建立起詳細的小微客戶檔案資料。客戶的經營方式、資金流動規律等,在他們腦海中一清二楚,在客戶最需要信貸支持時,他們會第一時間出現在客戶面前。
“那50萬元貸款非常及時、非常給力。”一見到新絳聯社客戶經理,大唐云雕漆藝廠負責人梁杰就滿懷感激地說。
“這套茶桌系列就是新品,很受客戶歡迎。”他指著展廳內的一套茶桌介紹說。放眼望去,這里的云雕制品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小到碗、罐、盤、盒等擺件,大到屏、箱、桌、柜等實用器具,應有盡有。這些云雕花紋流暢別致、顏色光澤瑩潤,令人賞心悅目。
“云雕”又稱“剔犀”,是用兩種以上天然漆在制好的木胎上有規律、逐層次地累積到一定厚度,再用刀加以剔刻,因刀口斷面清楚可見的層層漆紋大多是回旋生動、流轉自如的云紋回鉤,故稱“云雕”。
在新絳,云雕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相傳始源于唐代,經過宋、元、明、清四代磨煉,成為新中國漆器文化遺產中頗為珍貴的一個種類,其工序繁雜、制作艱難、生產周期長。
上世紀80年代末,梁杰的父親與六七位志同道合的漆藝師傅在龍興鎮店頭村創辦了大唐漆藝廠,旨在把這門手藝保留、傳承下來。2012年,梁杰接手漆藝廠后,將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工藝相結合,更加注重云雕實用性的開發。經過三年摸索、探究,該廠終于有了一個劃時代的更新,那就是能夠生產云雕家具。然而這時,資金卻成了最大的問題。
“制作的物件大了,成本就增加了,加上生產周期長,資金就周轉不過來。”梁杰說。新絳信用聯社工作人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根據漆藝廠的經營狀況,主動上門放貸50萬元,救了梁杰的急。
“云雕家具集實用性、欣賞性、收藏性于一身,一出現就在中國工藝家具一族占據了一席之地。”梁杰說,大唐云雕漆藝廠生產的“云雕”家具繼承并發展了古老傳統工藝,填補了“漆器文化”的一個空白。它的問世不僅是漆器發展的一次大的飛躍,也給國際家具市場增添了色彩,堪稱中國一絕。然而,有誰會知道這里面還有新絳聯社的一份功勞。
“創業新店”紅紅火火
為了創新服務模式,讓客戶及時了解信用社的信貸政策及服務流程,2015年,新絳聯社推出了“快貸直通車”。客戶只要撥打7588188信貸服務電話,服務人員就會詳細了解客戶的服務需求,及時協調辦貸部門提供信貸服務。
作為四大名硯之一的澄泥硯可以說是新絳縣一張名片,它用汾河千萬年沉積的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輔以精美的雕刻藝術,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
龍興鎮侯莊村裴林虎、裴俊清父子做澄泥硯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
裴林虎鐘情于陶藝鉆研,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開始從事工美陶藝事業,并逐步走出了一條陶藝產品的研究制作新路。在裴林虎的悉心培育下,其子裴俊清自幼即對陶藝、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7年,他考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藝術專業進行學習,師從國際知名陶藝大師張玉山先生。
2015年,回到運城的裴俊清和父親商量,準備創業,大力推廣澄泥硯。父子二人,一有經驗,二有技術,三有想法,一拍即合。然而,資金讓他們犯了難。蓋廠房、購機器、建燒窯……都需要花錢,可這筆錢從哪兒來?這時他們想到了信用社。
通過“快貸直通車”,新絳信用聯社迅速派客戶經理上門進行貸前調查。隨后給予了十萬元貸款。“這可是‘及時雨’呀,一來改善了員工的辦公環境,二來引進了適合現代市場需求的制作設備,產量大大提高,效益十分可觀。”裴林虎說。
目前,通過努力,除了澄泥硯,裴氏父子還推出了關公文化產品、仰韶文化產品、仿古影壁、土陶、茶具、花器、禮器等,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肯定。
笤帚、云雕、澄泥硯,只是新絳聯社扶持“三店”的一個側面。為留住“純手工時代”的鄉愁,在前期走訪調查中,他們按照“三店”模式分類建立客戶臺賬信息共計533戶,其中“百年老店”278戶、“創業新店”204戶、“后廠前店”51戶。目前他們已對54戶進行了信貸扶持,總金額1462萬元,其中“百年老店”26戶1014萬元,“創業新店”26戶418萬元,“后廠前店”2戶30萬元。(張宏展 任 卉 秦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