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時間:2025-11-12
婚禮簡辦的新風尚,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不過,婚喪嫁娶禮俗的走偏,有其深層次的社會和心理成因,要想在更大范圍推動重內涵、輕排場的新禮俗,亦需要辨癥施治。
打破大操大辦的思維慣性,要發揮制度和榜樣引領的作用,幫助被不良風俗裹挾的人減輕心理壓力。比如,浙江海寧市推出細致的“儉宴方案”,由基層黨員干部作示范,為新風尚打樣,帶動各方參與,讓陳規陋習悄然退場。實踐證明,當制度的完善回應民眾的期盼,觀念革新就會水到渠成,移風易俗的成效也更可持續。
也要看到,文明新風的培育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制度約束與群眾自覺長期磨合的結果。推動移風易俗,既要在政策層面樹立行為規范,更要在執行中注入文化力量。
破題的關鍵,在于疏堵結合。革除舊俗,就好比給魚缸換水,不能一倒了之。大力整治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的同時,著力提供可操作、接地氣的替代方案,才能更好幫助群眾卸下心理包袱,從根本上減少改革的隱形阻力。
創造更多形式新穎、富有內涵的表達載體,讓情感有所依歸,讓社會共識進一步凝聚,文明新風方能根深葉茂、生生不息。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文化習慣不同,不能照搬單一模式,必須分類施策。民政部分兩批確定的32個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結合各地特點形成了不同的探索方向,有的聚焦高價彩禮治理,有的側重婚俗文化創新。聚焦突出問題,找到對路辦法,結合自身傳統,更好把握分寸,才能在久久為功中化風成俗,引領社會新風尚。
移風易俗,始于觀念的破冰,落腳于行為方式的改變。創造更開放多元的社會環境,讓人們主動卸下“面子包袱”,打造簡約而不簡單的新形式,讓每一場婚禮、每一次慶典都融入本地特色、浸潤情感溫度,我們的文化習俗將在時代變遷中不斷萌發新枝,我們的精神生活將在守正創新中變得更加豐富。
(摘編自《人民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