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12

運城晚報訊(記者 李婉玉)日前,我市文物普查再添重要發現——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鹽湖區文物部門于稷王山麓的黃土斷崖間尋訪到一座明清時期窯洞式壁畫瘟神廟。
這座隱匿于鹽湖區上王鄉垣峪村馬家溝東側峭壁的廟宇,不僅以獨特的窯洞建筑形制承載宗教功能,更以其融合中國水墨技法與道教題材的精美壁畫,為研究晉南民間信仰藝術提供了稀缺實物資料。
今年3月,鹽湖區垣峪遺址文物保護員呂蓬杰例行巡查時,馬家溝東側一處不起眼的斷崖窯洞引起其注意:洞窟內壁隱約可見斑駁彩繪。經鹽湖區“四普”工作隊現場勘查,確認其為明清時期窯洞式壁畫瘟神廟,并依據命名規范定名為“馬家溝瘟神廟”。
該廟地理坐標精準指向稷王山西麓的馬家溝東側斷崖,坐東朝西依山而建。建筑形制為典型的半圓拱券式窯洞,高2.75米、寬2.9米、深5.6米,整體嵌于黃土崖壁之中,與晉南地區傳統民居窯洞形態高度一致,卻因承載特殊宗教功能而獨具文化價值。
廟內未發現明確創建年代題記,但窯洞東、南、北三壁均保存有完整壁畫。地仗層以當地常見的泥土混合麥秸抹平夯實,表面施以細膩白灰作畫底,歷經數百年仍保有較好顯色效果。
壁畫內容分為宗教主題與世俗題材兩大類:主體部分為《五瘟神追擊疫鬼圖》《五瘟神降服疫鬼圖》,通過道教神仙體系中的“五瘟神”形象(傳統民俗中掌管瘟疫傳播的神祇),生動描繪其降妖除祟的場景;另一組《花鳥人物圖》則以山水為背景,穿插文人雅趣與生活意趣,題壁詩詞如“一條白蛇臥烏江”等,兼具文學性與神秘色彩。
鹽湖區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此類將道教水墨技法與傳統山水畫意境融入宗教敘事的壁畫,在晉南地區較為罕見,“尤其是瘟神形象的繪制,既保留了魏晉道教經典中的原始意象,又融合了明清時期山西、河北水陸畫中的成熟表現形式,是民間信仰與藝術創作深度融合的典型例證”。

值得關注的是,該廟的建筑形制本身也具有特殊研究意義。運城地處黃土高原,窯洞作為當地居民延續千年的居住形式之一,至今仍有大量遺存,但以窯洞為載體的廟宇建筑卻極為少見,兼具壁畫裝飾的窯洞式宗教場所更是稀缺。
“馬家溝瘟神廟的發現,不僅填補了運城乃至山西地區窯洞式壁畫廟宇的實物空白,更為研究晉南民間信仰的空間表達提供了關鍵樣本。”業內人士表示,此次發現進一步豐富了山西文物載體類型,對探究明清時期民間宗教藝術的在地化演變、黃土高原地區信仰空間的營造智慧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目前,文物部門已對馬家溝瘟神廟實施初步保護措施,后續將開展壁畫數字化采集、建筑結構穩定性評估等工作,為深入研究提供科學支撐。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