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10
金秋時節,國慶與中秋雙節疊加,夏縣兩處文化地標——夏都文物文創文化展廳與城市會客廳憑借深厚的歷史底蘊、鮮活的展示形式,成為八方游客爭相打卡的“文旅新熱點”,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觸摸千年文明脈絡,盡享一場兼具歷史厚重感與時代生命力的文化盛宴。
夏縣,從西陰遺址出土的半粒蠶繭印證中國最早的蠶桑文明,到東晉“書圣之師”衛夫人的書法遺存影響后世千年,從司馬光故里的人文底蘊,到遍布縣域的夏墟遺跡,每一寸土地都沉淀著數千年的文明印記。雙節期間,夏縣精心打造的夏都文物文創文化展廳與城市會客廳將這些散落的文化瑰寶集中呈現,為游客打開了一扇讀懂夏縣歷史、感知夏縣發展的“文化之窗”。
走進夏都體育中心二樓的夏都文物文創文化展,“解碼夏都文明,傳承文化根脈”的主題格外醒目。展廳劃分夏墟文明區、衛夫人書法區、蠶桑文化區、非遺展示區、文創產品區、互動體驗區六大板塊,400余件展品跨越數千年時光,生動勾勒出夏縣的文化脈絡。在夏墟文明區,一件件帶著斑駁痕跡的陶鼎、石斧整齊陳列。“這件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杯,器壁薄如蛋殼,足見當時制陶技藝已達到極高水平,是夏縣早期文明的重要見證。”講解員正在向游客講述著這些文物從夏墟遺址出土的故事。
衛夫人書法區前,不少書法愛好者駐足凝視。展柜內,衛夫人《筆陣圖》拓本字跡清秀挺拔,旁邊陳列的臨摹作品、書法工具,讓游客直觀感受“書圣王羲之之師”的筆墨韻味。游客馮青仙說,“早就聽說夏縣是衛夫人故里,這次終于能近距離欣賞她的書法遺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真的不虛此行!”
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當屬蠶桑文化區。一尊造型逼真的石雕蠶蛹靜靜躺在展柜中,這尊出土于西陰遺址附近的文物,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印證了夏縣作為中國蠶桑文化發源地之一的地位。“沒想到家鄉有這么多‘寶貝’!這些展品不僅好看,還能讓我們知道自己家鄉的歷史有多深厚,以后我要多帶親戚朋友來看看。”夏縣本地女孩馮柯溶拉著母親的手,眼神里滿是自豪,“以前在課本里學過夏縣的歷史,今天看到實物,感覺歷史就活起來了。”
如果說文物文創文化展廳是“回望歷史”的窗口,那么位于夏都體育中心三樓的城市會客廳,則是“讀懂當下、展望未來”的平臺。這座集會議、展覽、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空間,以“夏都新貌,活力之城”為主題,通過實物展示、多媒體互動、大型全域沙盤等形式,全方位呈現夏縣的優質資源與發展成果。
展廳中央,一座按1∶500比例制作的夏縣全域沙盤格外醒目。沙盤上,老城區的古街古巷、新城區的現代化小區、司馬光祠、瑤臺山等景區,以及萬畝櫻桃園、設施農業基地等特色產業園區清晰可見。游客只需輕點沙盤旁的互動屏幕,就能查看各個區域的詳細介紹,甚至能通過3D影像“云游覽”重點景區。
“這是我第一次來夏縣,本來還在糾結去哪玩,看完沙盤心里就有譜了!”小游客曹雨喆拿著手機,對著沙盤里的司馬光祠拍照記錄。他告訴記者,通過展廳里的優質資源介紹,不僅了解到夏縣的歷史文化,還知道這里的特色水果正值豐收季,“接下來我打算先去司馬光祠感受人文氣息,再去果園體驗采摘,這樣的旅行才夠充實。”
值得一提的是,夏都文物文創文化展廳與城市會客廳均實行免費開放政策。場館工作人員介紹,免費開放不僅讓更多人能近距離接觸文化遺產,也間接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景區的消費。“很多游客參觀完場館后,會去縣城的老字號餐館品嘗羊肉泡饃、油糕等特色美食,再前往周邊景區游覽,形成了‘文化打卡+實地體驗’的旅游新模式。”
雙節期間的夏縣文化場館,早已超越“展覽空間”的單一屬性,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在這里,古老的文物與現代科技相遇,厚重的歷史與鮮活的生活交融,讓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讀懂這座千年古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隨著文化、商業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夏縣正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將千年文明的種子播撒向更廣闊的天地,讓“華夏第一都”的文化魅力綻放新光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