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30
王思恭

郭高計與演員荊俊搭檔演出《女兒的心愿》劇照 (資料圖)
臨猗縣眉戶劇團建團70多年來,始終堅持編演現代戲的創作方向,成為多次赴京、三拍電影的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團體會員,被譽為全國編演現代戲的一面旗幟,多次榮獲國家級、省、市表彰獎勵。上述榮譽的獲得,老藝術家郭高計功不可沒。
藝術精湛 亮點頻頻
原籍臨猗縣的郭高計生于戲曲之鄉。建團之初,他的父親郭效東曾任臨猗縣眉戶劇團業務團長。環境的熏陶,使他自幼酷愛戲曲,建團不久即加入劇團。
過人的天賦、刻苦的訓練,使郭高計很快挑起了藝術創造的大梁,擅長刻畫各類人物的特長也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在《金沙江畔》中扮演的紅軍連長金明、《歐陽?!分械臍W陽海、《白毛女》中的大春、《紅心朝陽》中的生產隊隊長張大奎等角色,或性格直率、剛強果斷,或足智多謀、老練穩重,均演得張弛有度,收放自如。而在《沙家浜》中的刁德一、《紅燈記》中的鳩山、《祥林嫂》中的魯四老爺等角色,或狡猾陰險、兇惡殘忍,或封建固執,均揭示得生動鮮活。
善于研究劇本、深入觀察生活、仔細琢磨人物、注重人物內在情感的精準表達,是郭高計表演藝術的一大優勢。他扮相俊朗、表演大方、做功細膩、風趣幽默;嗓音洪亮,唱腔優美,字正腔圓自然流暢,具有深厚、老道的藝術功力,大角色、小人物,正面典型、反面人物,均演得游刃有余。別的不說,單是農村的生產隊隊長他就演了7個:《胡樂樂小傳》中的隊長水來貴、《紅心朝陽》中的張大奎、《一顆紅心》中的田明、《杏花村》里的二強,以及《山花》《五把鑰匙》《萬山紅遍》中的隊長。每個隊長年齡不同、性格不同、形象不同、劇情不同,郭高計總能演活該劇中的“這一個”,絕無雷同之感。
愛情,是永恒的戲曲主題。演繹農村青年的感情生活,在郭高計的舞臺生涯中也占有突出位置。他在塑造《女兒的心愿》中的石頭、《樂朝天說媒》中的二猛等人物時,著意表達農村青年勤勞、善良、老實,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而他在《嗩吶淚》中塑造的木墩形象,則達到藝術之巔。在村口無意發現小燕與春喜幽會時,他飾演的木墩著意表現意外、驚訝與好奇,隨即躡手躡腳地溜到大石頭旁,跪在地上窺探,通過面部表情與眼神的微妙變化,達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在與寡婦桃葉相會時,桃葉主動,單身漢木墩木訥,穿上桃葉做的新衣走路時,木墩那憨態可掬、令人捧腹的臺步,均是惟妙惟肖的神來之筆。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郎咸芬在觀看《嗩吶淚》后對郭高計說:“你不要叫郭高計,你干脆就叫‘木墩’吧”!“木墩”成了郭高計的別名,也成了臨猗縣眉戶劇團的品牌。
2014年11月,由運城市委宣傳部點題、荊俊參與組織并演出、臨猗眉戶四大臺柱悉數登場的《一顆紅心》《嗩吶淚·河灣情》專場演出中,73歲的郭高計出場即贏得全場觀眾熱烈掌聲,其藝術影響可見一斑。
為拓展表演空間,郭高計轉型“觸電”,1986年在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拍攝的電視劇《神醫之路》中成功扮演了農民王才才,在中央電視臺和省電視臺多次播放,頗受好評。
勤奮敬業 佳作迭出
1984年,馳騁舞臺三十載,與李英杰、張俊芳、范琳并稱臨猗縣眉戶劇團“四大臺柱”的郭高計,迎來了藝術生涯的轉折與挑戰:被組織上任命為劇團的導演。
面對新的任務,郭高計認真總結多年來的藝術經驗,潛心學習導演理論,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融會貫通、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迅速進入導演角色。
每排一部戲,郭高計都要進行充分、細致的案頭準備,結合主要演員的表演特點,確立該劇的藝術風格。在總體格調統一的前提下,他凝聚劇組成員的聰明才智,啟發、調動演員再度創造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并對音樂、燈光、舞美、伴奏各個專業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以求達到最佳藝術效果。
郭高計不是專職導演,大量演出劇目還得他出臺,案頭工作只能在晚上12點之后加班進行。誰也數不清他熬了多少夜、吃了多少苦,人們看到的,是他熬紅的雙眼和頭上漸顯的白發。多年來,他成功導演了《三月三》《三世仇》《一家人》《楊三姐告狀》《趕花轎》《酷情》等20多部戲,得到業內外人士高度評價。他執導的《家庭公案》轟動運城地區1984年國慶節戲曲調演大會,他聯袂演出并合作導演的《嗩吶淚》榮獲全國第七屆現代戲年會表、導演獎,并被拍為眉戶電影藝術片。
視野開闊 精明強干
1993年年初,從藝40年、已屆“天命”之年的郭高計被任命為團長。面對文化市場多元化沖擊、劇團重重困難的嚴峻形勢,郭高計集思廣益,審時度勢,深思熟慮,提出了“出戲、出人、走正路、出效益”的發展思路。為此,他付出了全部心血,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
在任8年,他始終把“出新戲、鍛精品、上臺階、增品位”作為劇團第一要務,先后排演了《楊柳春》《兒女奇緣》《野黑豆》《戲魂》《小院風波》《新隔門賢》等一批眉戶經典,取得了社會效益、內部效益雙豐收。其中,《楊柳春》參加了1994年全省地方戲觀摩演出,榮獲編劇、表演等10項大獎;《戲魂》參加1997年全省現代戲交流演出,連獲9項獎勵。
1998年4月,郭高計多方征求意見,精心運籌,集中全團力量,將《戲魂》再度創作、提煉升華為《戲緣》,經時任運城地委宣傳部部長王大高提議,由原運城地區蒲劇團導演韓樹荊執導,特邀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武俊英扮演“女一號”李月英。劇團則以范琳領銜、李英杰、王彩燕、韓變勤等藝術精英聯袂主演。經過傾力打造,該劇以全新風貌問世,取得轟動效應,傾倒城鄉戲迷,榮獲山西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并錄制光碟,投放文化市場,在戲劇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擔任團長期間,郭高計重視人才培養和演出劇目的出新,為閆慧芳、李崇喜、楊俊鵬、楊強、王彩燕、衛城紅、侯娟、馮海榮、暢萍等一大批新秀的成長搭建了平臺,促使大家很快成為挑大梁的藝術骨干。他還對學員耐心啟發,分析劇情人物,講解表演要領,使新學員深受教益。
郭高計的一大創舉,是在運城戲劇界率先走出了一條文企聯姻之路。他多次匯報,多方協調,出臺了《臨猗縣戲劇家、企業家聯誼會章程》,提出戲劇工作者幫助企業編演文藝節目,培訓文藝骨干,幫助企業組織慰問演出,進行廣告宣傳,促銷企業產品。企業則為戲劇工作者傳遞信息,提供項目,支持經費。這一章程的問世和實施,極大地拓展了劇團生存、發展空間。
任職期間,郭高計和臨猗縣眉戶劇團多次參加演出,受到國家、省級主要領導的肯定。任職期滿,郭高計主動將離任報告遞交有關領導,離開領導崗位,至今被業界傳為佳話。
郭高計以其突出的藝術成就和驕人業績,在近現代戲劇史上寫下了重重的一筆。他勤奮敬業、執著追求的奉獻精神,為戲曲藝術的后來者樹立了表率,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