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薪火接續,千年農耕文明綻放新榮光

——第四屆后稷論壇助力稷山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26

溯源農耕文化

作答賡續文明的時代之問


稷山是后稷故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4500年前,農祖后稷在此樹藝五谷、教民稼穡,開創了中華農耕文明的先河。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時講到“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這是對稷山作為后稷故里的“一錘定音”,更是激勵后稷兒女薪火相傳、邁向未來的精神動力。

2021年至2023年,稷山縣先后在北京、太原、西安成功舉辦三屆后稷論壇,奏響弘揚傳承后稷農耕文化的時代強音。第四屆后稷論壇回歸后稷故里,追本溯源再出發。

論壇開幕式上,情景劇《稷王天問》以藝術化形式搭建起時空橋梁,“后稷”穿越千年,凝視萬畝棗園,拋出現代農業升維的三道核心命題——科技、品牌與模式,引出“越千年·啟新程:從農耕文明到農科未來”的論壇主題,將現場觀眾帶入對農耕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深度思考。

稷王之問,稷山用鮮活實踐作答。稷山縣委書記、縣長王潤在致辭中說,近年來,稷山縣以傳承農耕文明為使命,持續擦亮“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金字招牌。隨著農文旅深度融合,稷山國家板棗公園成功升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世代種棗的棗農吃上了“旅游飯”、掙上了“文化錢”,實現了“文化資源”向“經濟收益”的轉化。

論壇現場,系列文化賦能成果的發布,更讓人們看到了后稷農耕文化在新時代的自信綻放。

好棗如何賣好價?現場發布的“千年板棗”高端新品“赤玉丹”給出答案!該系列產品選自板棗核心產區陶梁村,從1.75萬余棵千年古樹中精選1000棵年份在1500年以上的優質板棗古樹作為供應樹,一棵樹每年精選50顆至100顆特優級板棗,每顆重15克以上,可謂萬里挑一。同時,古樹擁有“私人管家”,全程施農家肥。“赤玉丹”在白露前由人工采摘,采用古法自然陰干56天,每一盒“赤玉丹”都有專屬溯源二維碼。由此,優質板棗實現了“論顆賣”的價值躍升。

好棗也有“代言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文創產品“棗啾啾”驚艷亮相,把千年貢棗變成可擁抱的文化符號,讓后稷文化真正“活了起來”。它以稷山板棗為設計原型,紅色款象征成熟熱情,綠色款代表健康活力,圓潤體態呼應棗果飽滿特質,不僅暗含“枝枝脈脈、生生不息”的文化寓意,更以“棗想遇見你”的情感共鳴拉近與現代消費者的距離。

稷山板棗古樹年份鑒定成果發布,更為農耕文明提供了科學注腳。經國家林業草原古樹健康與古樹文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多模型鑒定,園內胸徑86厘米至102厘米的棗樹樹齡可達1000年,胸徑94厘米至112厘米的棗樹樹齡達1500年。這一結論,不僅印證了稷山國家板棗公園“中國最大千年古棗樹群”的獨特地位,更讓1.75萬余棵千年古棗樹成為連接古今的“活文物”。

開幕式現場,可愛的孩子們帶來了舞蹈《快樂小板棗》。她們裝扮成“棗啾啾”造型,如同一個個靈動的棗精靈,在舞臺上歡快地跳躍、旋轉。那活潑的身影、燦爛的笑容,仿佛是后稷農耕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的絢爛花朵。

落地務實成果

作答轉型升級的產業之問

稷山位于汾河河谷,獨特的土質、光照條件是稷山板棗格外甜香的天然秘訣。千百年來,當地棗農優選板棗品種進行嫁接繁殖,保證了品種的純正和優良性狀的穩定遺傳。

作為稷山人的“鐵桿糧食”,目前稷山板棗全縣栽植面積15.3萬畝,涵蓋48個村,8萬棗農從事著板棗種植管理。為了做大做強這一主導產業,稷山縣在推動板棗“論顆賣”實踐中多措并舉、傾心盡力。

論壇上,稷山板棗等級質量標準認定成果、成分檢測成果先后發布。方圓標志認證集團代表詳細介紹板棗等級質量標準制定的目的與意義、依據與過程、質量核心指標,據此將板棗分為特優級、特級、一級、二級、三級,明確特優級單粒果重、特級每千克果數,為市場定價、品質管控提供清晰依據。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專家從板棗成分檢測、功能研究兩個方面作詳細闡述,從科學維度揭示了稷山板棗的獨特價值,為板棗“論顆賣”的高價值定位提供了權威背書。

“有了這些質量標準和科學檢測成果,我們棗農種棗、賣棗更有底氣,消費者也能買得放心!”棗農代表陰穩學道出了標準化建設對板棗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毋庸置疑,推動板棗產業標準化、品牌化、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論壇期間,“山西稷山棗科技小院”作為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批復的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之一現場揭牌,為該縣服務板棗產業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新平臺;山西省商標品牌標準化建設促進會會長孫躍進作“打造農業區域品牌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主題發言,為稷山農產品品牌建設建言獻策。

其間,新華·稷山雞蛋價格指數年度運行成果發布,通過監測雞蛋價格、品質、供應量等數據,為稷山蛋雞養殖、雞蛋銷售提供精準決策支持,助力“稷山雞蛋”打響全國品牌;稷山牡丹產業布局規劃、科技賦能農科新品等相繼發布,彰顯了稷山特色農業產業的創新力與標準化發展決心。

匯聚各方智慧

作答高質量發展的使命之問

“要讓后稷精神轉化為‘強工興產’的精神動力,讓文化IP成為產業升級的‘金字招牌’。”稷山縣委副書記王德謀在專家研討會致辭中的期待,在當天的專題研討環節得到充分應答。

研討中,7位來自農業、文化、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深入交流,一場“思想盛宴”為稷山農業發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省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主任劉志杰以“從文化基因到產業密碼”為題,為稷山指明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之間互促共進的融合發展方向;省林草局原局長張云龍圍繞“打造生態品牌,建設美麗稷山”主題,為稷山拓寬綠色轉型與品牌賦能思路;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金文成就“發展土特產,促進共同富裕”所作的系統闡述,堅定了稷山持續夯實產業富民基礎的信心決心……

圍繞“文明溯源與時代應答”“科技破壁與產業升維”“市場重塑與價值實現”三大維度,與會嘉賓和專家貢獻了諸多前瞻思考與可行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后稷文化從“文化遺產”向“經濟資產”轉化的邏輯與路徑,確立了“文化+科技+產業”三元融合模式對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示范意義;界定了“農科品”的核心技術特征與標準體系,梳理出育種、深加工、質量控制等關鍵環節的前沿技術應用路徑,并提出以“產學研金介用”協同機制破解科技轉化“最后一公里”的難題;精準識別大健康背景下的消費需求,規劃了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協同發展的戰略,構建了能夠兼顧企業、合作社與農戶利益的可持續價值鏈。

本屆論壇發布的成果明確四大發展方向:堅守文化根脈,持續開展后稷農耕文化多學科研究,打造全國農耕文化標桿;聚力科技突破,加快生物技術、數字農業等前沿科技應用,完善“產學研金介用”一體化服務平臺;重塑市場生態,加強特優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構建利益共享機制;深化開放合作,持續建強后稷論壇平臺,推廣“文化賦能、科技驅動”的稷山經驗。

前行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智慧的引領、創新的突破。本屆論壇不僅是思想碰撞的“高端對話場”,更成為凝聚共識、促成合作的“實干支點”。

“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系,農業現代化是國家復興的重要支撐。”王潤表示,當前稷山正處在“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的關鍵時期,該縣將把論壇成果轉化為具體行動,切實把發布的各項成果、匯聚的各方智慧,運用到產業升級、品牌塑造的實踐中,一步一個腳印把“從農耕文明到農科未來”的愿景變為現實。同時,以更大力度、更高標準持續辦好后稷論壇,推動論壇不斷豐富內涵、擴大影響,使其真正成為稷山的品牌名片、運城的開放窗口、山西的交流平臺,成為中國農業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成果展示載體與創新策源平臺。


文/本報記者 付 炎  圖/特約攝影 栗盧建 史云平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