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17

汾河流經新絳縣城
夏末秋初,漫步新絳縣汾河沿岸,綠樹成蔭,碧波蕩漾。放眼望去,加固一新的堤防如銅墻鐵壁般守護著兩岸安寧,昔日淤堵的河道如今水流通暢,沿岸生態景觀帶已初具規模。從污水處理站潤澤田間,到汾河堤防固若金湯;從產業升級動能澎湃,到古城保護煥發新生,新絳縣正以一場全方位的生態實踐,書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今年以來,新絳縣堅決扛起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政治擔當,緊扣市委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目標和任務,圍繞“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三大目標,以建設“五區五城”為抓手,縱深推進“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統籌抓好生態環境治理、產業轉型升級和民生福祉改善等工作,奮力譜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答卷”。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新絳段,連接縣域內“糧、菜、果、畜、藥”五大主導產業區,為汾河流域打造一條助推鄉村振興的經濟帶和亮麗的沿河風景旅游線,促進沿線特色產業資源和汾河周邊旅游資源整合。
系統治理
守牢“一泓清水入黃河”底線
“如今,澆地用上了‘放心水’,莊稼長得更旺了。”在陽王鎮陽王村污水處理站,一位村民指著清澈的中水匯入農田灌溉渠,欣喜地說道。這座藍白相間的污水處理站,正默默“消化”著村莊的生活污水,讓曾經直排的污水變成了潤田的活水。
這樣的污水處理站,在新絳縣的陽王、古交、泉掌等鎮還有4座。這組民生工程,覆蓋13個村莊3.56萬群眾,27.82畝的占地面積里蘊藏著破解農村污水治理難題的智慧。

汾河干流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河道治理長度5.1公里,有序推進決口段防滲墻施工和混凝土擋墻現澆建設,主汛期前完成了堤防主體,預計年底前完工,全面提升縣域防洪排澇能力。
生態保護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新絳縣聚焦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和防洪排澇,全方位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聚焦污染防治,新絳打出“組合拳”: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突出工業、農業、城鄉生活污染協同治理。嚴把“兩高”項目生態環境準入關口,推動中信金石、威頓水泥、信義源等5家企業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加強汾河、澮河沿岸16個污水處理廠運行監測和45個入河排污口水質監管,確保汾河、澮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汾河新絳段入選全省“四星級”幸福河湖。
與此同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同步推進。通過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

新絳縣城東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提升工程。作為“一泓清水入黃河”重點工程,目前已試運行,實現城市污水尾水水質COD、氨氮、總磷三項指標由地表水V類標準提升至Ⅲ類標準,改善縣域水環境。
城鄉生活污水治理的短板也在被迅速補齊。新絳縣大力推進15個“一泓清水入黃河”重點項目,城區、城東污水處理廠提標工程以及新大橋東污水處理廠即將完工運行,部署新建16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9個鎮政府所在地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
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猶如一體之兩翼。新絳縣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快實施東天池生態景觀治理工程,新完成56.3公里生態廊道和38.1公里防護林苗木栽植。目前,全縣林地面積達7.78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2%,綠色發展的生態屏障越織越密。
與此同時,新絳縣落實《運城市古堆泉水資源保護條例》,謀劃實施古堆泉保護及生態修復項目,做好古堆泉域保護修復,水源置換、地下水超采整治等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水土保持坡耕地已綜合治理2000畝,逐步形成以小流域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特色的綜合防治體系。

新絳縣圓通晉南智慧科創園項目建設圓通區域業務運營管理結算中心、搭建大數據運營平臺、智慧物流中心、云倉中心等主體工程及配套服務設施,預計可實現年處理快件4.3億件,助力打造商貿物流集散區。
固本興利
構建水安全保障新體系
沿著汾河漫步,汾河流域新絳縣干流段綜合治理項目已于去年9月全面竣工。曾經的淤積物被徹底清理,14.7公里的干流沿岸展現出全新面貌?!凹幢愕搅搜雌冢睦镆蔡嵍嗔?,晚上來河邊散步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奔易》诤影哆咠埮d鎮站里村的村民說道。

新絳天地和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年產62萬噸精品鍍鋅板帶鋼管項目,聚焦產業鏈上下游,推動鋼產品深度延鏈補鏈,并合理利用園區蒸汽等資源,在實現資源有效利用的同時,新增產值30億元、稅收0.2億元,并帶動300人就業。
為系統提升全域防洪排澇能力,新絳縣統籌推進4項堤防建設工程,治理河長總計47.5公里。當前,汾河上游段綜合治理與下游段堤防達標工程已全部竣工;中游段干流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重點險工段完成清淤35萬立方米;澮河新絳段防洪提升工程主體也基本建成。這些工程不僅顯著增強防洪能力,還同步重塑了河流生態,實現防洪、生態與景觀的多重效益。
在硬件建設之外,新絳縣同步完善軟性管理機制,修訂完善汾河、澮河等6個重點部位18項防洪預案,強化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實時感知與智慧調度,嚴格執行巡查值守制度,確保安全度汛。

新絳安子巷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項目(常家胡同19號),對老城區公有歷史建筑、傳統街巷建筑等進行風貌整治提升和市政基礎設施提升,以完善古城旅游要素、豐富古城旅游業態,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水資源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命脈所在。新絳縣堅持“四水四定”,全面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努力構建現代化水治理新秩序。
一方面,強化剛性約束,嚴格落實水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通過嚴控用水指標、加強用水計劃管理、足額征收水資源稅等舉措,倒逼節水保護。系統推進《新絳縣現代水網建設規劃》《新絳縣農村供水保障規劃》落地,優化全域水資源配置;持續貫徹《新絳縣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等,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省級驗收。

威頓水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施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工廠技術改造項目,推動工廠全面數字化、智能化管控,有效提升產品質量并實現顆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超低排放,大幅減少石灰石及能源消耗,促進區域環境質量改善。
截至4月底,全縣用水總量3757.97萬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27.4%,提前實現年度雙控目標,為2025年全縣用水總量控制在1.185億立方米、萬元GDP水耗下降17.3%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嚴格執法監管,堅決整治違規取水行為。累計制止沿汾河“小白龍”取水十余次,查處違法打井2起,回填水井2眼。加強對重點取用水戶的專項檢查,對高義鋼鐵等企業開展用水審計。實施城鎮降損行動,優化管網運維,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至7%。

作為國家“綠色工廠”,山西至信寶能科技有限公司實施150萬噸年炭化室高度6.25米搗固焦化項目,完成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以先進成熟的爐型和工藝,實現數字化、信息化和工業生產有機融合,節能降耗成果顯著。
同時,大力推進灌區現代化改造。實施古交、萬安、古堆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預計可改善灌溉面積8.37萬畝,恢復灌溉2.58萬畝,年節水量達636.71萬立方米,顯著提升農業用水效率。
轉型賦能
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山西瑞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立足“育、繁、推”一體化發展,設立研發中心,加強企校合作,實施品種選育、試驗示范和種子(種苗)生產,年產優質蔬菜種苗3000余萬株,聯合選育的瑞葫1號等品種已在全國大面積示范推廣。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新絳縣以產業轉型為核心抓手,持續增強發展新動能,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為縣域經濟注入持續活力。
在工業領域,新絳縣緊扣全市“合汽生材”新興產業地標,聚力延鏈補鏈強鏈。一批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包括林宏源鎳鉻合金鐵生產線、信義源錳硅礦熱爐擴建、威頓水泥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等。同時,鑫鴻海年產30萬噸摻混肥料、億兆電力年產6萬根超高性能混凝土桿、天地和制管生產線設備升級改造等項目竣工投產,進一步夯實了工業基礎。

山西高義鋼鐵有限公司能源管理中心采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集中管理模式,對企業的能源系統的生產、輸配和消耗環節實施集中扁平化的動態監控和數字化管理,實現系統性節能降耗的管控一體化。
產業轉型成效顯著,全縣規上工業企業發展到62家,戰新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達31%,創歷史新高,顯示出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動能不斷成長的積極態勢。
現代農業方面,新絳縣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持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已建成9.17萬畝高標準農田、10萬畝汾河流域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核心區、2.03萬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成功獲評省級農作物制種基地縣和良種繁育基地。同時,深入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著力打造“樂禾凈菜”“鼎盛醬菜”“玉勝蔬菜”等特色品牌,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成果顯著。

作為全國機器軸與附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單位,山西大新傳動技術有限公司參與起草修訂國家標準6項、行業標準4項,擁有已授權的實用新型專利4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5項,有力推動縣域高質量轉型發展。
商貿物流領域也在持續擴容提質。圓通晉南智慧科創園建設加快推進,橫橋鎮商貿中心啟動實施,“鄉村e鎮”獲省商務廳“優秀”等次評定。通過扎實開展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有效帶動消費3678萬元,消費市場活力得到持續激活,縣域商業體系日益完善。
惠民利民
繪就人水和諧新畫卷

多多買菜晉南區域(新絳)營銷基地,建設10萬平方米云倉,以新絳為中心,輻射運城、臨汾、晉城三市,覆蓋1200萬消費人群,預計日訂單量超100萬單,為新絳縣域農業、商貿業、服務業和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生態保護,最終落腳點是造福于民。新絳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生態治理與民生改善緊密結合,努力推動生態效益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讓群眾共享綠色發展成果,攜手構建幸福新格局。
在提升人居環境方面,新絳縣搶抓全省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試點機遇,系統部署“古城提質煥新、城市提級擴容、農村環境提優賦能”三大行動,加快推進龍興北路北段建設、高速公路出入口改擴建、232省道臨夏線改線等一批交通項目,城市路網持續優化,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同時,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日”活動,累計清理垃圾雜物2340噸,拆除殘垣斷壁和廢舊建筑39處共5749平方米,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絳州古城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二期),注重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傳承,立足老城區內風貌整治和管控,堅持在尊重建筑本體原來風格的基礎上進行微更新、微改造,宜古則古、宜洋則洋。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新絳縣建立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統籌運用銜接補助資金3030萬元,實施各類項目42個。其中,產業類項目28個,發放小額信貸332.2萬元,貼息14.6萬元,有力支持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就業是民生之本。新絳縣扎實推進“技能運城”建設,新增技能人才1091人,技能人才占比提升至34.31%;線上線下協同開展招聘活動35場,城鎮新增就業2514人。“新絳月嫂”獲評市級勞務品牌,常熟服務工作站被評為市級外出務工人員服務工作站,就業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絳州古城景區持續健全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體系,舉辦“古城之夜 音你而來”等主題文旅活動,引進特色小吃,創優特色民宿,發展演藝經濟,推廣非遺文創,豐富業態植入,聚力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區。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新絳縣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成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全面鋪開絳州古城修復與利用項目。一期工程已完成龍興路、文廟北路等10條道路改造提升,古城風貌日益彰顯。非遺保護傳承成果顯著——絳州澄泥硯獲“三晉老字號”認定,絳州鼓樂入選“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絳州剔犀躋身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眾多非遺產品走向國際展會,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文旅融合也為古城注入新活力。新絳縣新開放喬溝頭玉皇廟、北池稷王廟兩處國保單位,推出免費旅游專線及3條特色旅游線路,著力打造貢院巷網紅步行街,成功舉辦“絳州古城中國年”“不負花朝·印象絳州”等品牌活動,正逐步成為區域文商旅融合發展的新高地。

新絳縣德鑫化工有限公司加強校企合作,強化技術提升,打造行業標桿,實施年產8萬噸新型染料和醫藥中間體升級改造項目,達產達效后將成為國內生產規模最大、品質最優、安全性最高、環境最美的染料中間體生產基地。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新絳縣始終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全力推動生態保護再上新臺階、綠色轉型實現新突破、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獲得新提升,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貢獻新絳力量。展望未來,新絳縣將持續筑牢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確?!耙汇逅朦S河”,守護母親河生機綿延,讓廣大人民群眾在綠色發展中共建共享、安居樂業。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