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17
“這件事情拖了這么久,我一直在痛苦和煎熬中度過。現在終于幫我解決了,真是太感謝你們了!”近日,前來河津市綜治中心辦理糾紛調解的市民,對中心的“一站式”服務贊不絕口。今年以來,河津市綜治中心緊扣規范化建設要求,從硬件升級到機制創新,從資源整合到服務優化,全方位推動中心提檔升級,構建起覆蓋廣、功能全、效率高的立體化服務矩陣,真正實現群眾訴求“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讓矛盾化解在基層,把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
閉環服務重構治理坐標
走進河津市綜治中心一樓大廳,不同于大部分綜治中心“一字排開”的窗口布局,這里的12個服務窗口以正方形閉環形式分布,既打破了空間隔閡,又讓群眾辦事“少繞路、少跑腿”。“我們按照法治化‘路線圖’規劃窗口布局,每一個窗口、每一處功能區的設置,都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河津市綜治中心主任楊娜介紹,閉環布局的核心是“引導在前、服務緊跟”,群眾剛進大門,就能看到位于閉環入口的1號綜合咨詢窗口,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接待,詳細詢問訴求后,精準引導至對應服務窗口或功能室,避免群眾“盲目找窗”。
沿著閉環路線依次走訪,法律服務窗口的專職律師正耐心為群眾解答法律問題,桌上整齊擺放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解讀手冊和法律咨詢登記表;人民調解窗口前,調解員正拿著調解記錄,與雙方當事人溝通細節,語氣溫和卻句句切中問題關鍵;人社、住建、自然資源、市場監管、公安、檢察、信訪、訴訟服務等常駐窗口,各部門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從政策解讀到業務辦理,為群眾提供“一條龍”專業服務。
除了服務窗口,一樓大廳還配套設置了哨響共治室、心理服務室等功能空間,為群眾提供多元化服務支撐。遇到情緒激動的群眾,工作人員會先引導至心理服務室,通過專業心理疏導緩解情緒,為后續調解創造良好氛圍。在案件處置方面,中心根據矛盾復雜程度,創新推出“1V1”“2+N”“3+X”三種處置模式:對簡單矛盾,采取“1V1”模式,由責任單位現場調解、就地解決,做到“一般事項馬上辦”;對復雜矛盾,采取“2+N”模式,由責任單位和綜治中心牽頭,聯合鄉村兩級干部、律師、人民調解員等多方力量“集中會診”,做到“復雜問題大家辦”;對疑難案件,采取“3+X”模式,由縣處級領導包案,綜治中心協調,政法力量參與,會同相關單位、相關工作人員集中攻堅,做到“疑難案件限期辦”。對涉法涉訴的事項,由入駐的檢察服務中心按照“調解優先、訴訟斷后”的原則依法辦理,做到“涉法涉訴事項一站辦”。
在二樓,兩個功能區的設置則進一步完善了矛盾化解“全鏈條”。一側是河津市人民法院新耿人民法庭的“整建制入駐”辦公區,這里提供立案、調解、審判“一站式”訴訟服務,成為矛盾糾紛化解的最后“閘口”。據統計,2024年新耿人民法庭共立案436件,委派綜治中心調解案件542件,調解成功234件,成功率達43%,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專業的司法服務。另一側則是多元調解區,印俠調解室、梅姐調解室、高雅調解室等個人品牌調解室,與道路交通、“夕陽紅”、“護春苗”、律師、法官等行業調解室錯落分布,形成了“個人有專長、行業有特色”的調解格局,為不同類型的矛盾糾紛提供“精準解法”。
品牌調解鍛造專業標尺
在河津市綜治中心的多元調解區,“印俠調解室”的牌子格外醒目。這間以全國優秀人民調解員、山西省一級調解員、河津市人民調解協會會長白印俠命名的調解室,不僅是河津本地群眾化解矛盾的“定心丸”,還吸引了隔壁縣的群眾慕名而來,甚至有群眾通過網絡咨詢尋求幫助。“每一起糾紛的背后,都是老百姓的‘急難愁盼’,我們多跑一步、多耐心一點,就能讓他們少一分焦慮,多一分安心。”從事調解工作12年的白印俠,憑借對調解事業的熱愛與堅守,總結出“穩、準、實”獨特調解工作理念——“穩”是穩住當事人情緒,防止矛盾激化;“準”是抓準矛盾癥結,找準問題切入點;“實”是確保協議落地,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為了讓“穩、準、實”的理念落到實處,白印俠從未停止學習的腳步。他每天都會研讀最新法律法規,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案例分析和法律條文。“調解工作既要懂人情世故,更要懂法律法規,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在調解時有理有據,讓雙方心服口服。”白印俠說。正是這份專業與認真,讓他成功調解了一起又一起疑難糾紛。
同樣在調解領域發光發熱的,還有“梅姐調解工作室”的負責人裴冬梅。憑借女性特有的細膩與耐心,裴冬梅在婚姻家庭、合同、交通事故等糾紛調解中屢獲好評,尤其在婚姻家庭矛盾調解中,她更能理解女性的心理特點,容易與當事人建立信任。多年的調解經驗,讓她總結出一套“中醫四‘療’法”——“望”是觀察當事人表情,判斷情緒狀態;“聞”是傾聽語氣語調,辨別訴求虛實;“問”是針對關鍵問題提問,厘清矛盾焦點;“切”是精準把脈問題核心,制訂個性化調解方案。“調解就像中醫把脈,只有找準癥結,才能對癥下藥,真正化解矛盾。”裴冬梅說。
不久前,裴冬梅就用“中醫四‘療’法”,參與了一起因婚外情引發的刑事案件的民事部分調解,雙方達成諒解,一場可能影響兩個家庭未來的矛盾,就此畫上圓滿句號。
多元聯動筑牢和諧根基
綜治中心的核心是“解民憂”,不僅要有人辦事、有地方辦事,還要有機制保障事能辦成。工作中,河津市綜治中心不斷完善多元解紛機制,建立了訪調對接、訴調對接、警調對接、檢調對接等聯動機制,構建了以綜治中心為紐帶、人民調解為主體、各專業調解組織相互聯系的“大調解”格局,形成了“中心登記、精準分流、部門辦理、中心督辦、辦理結案”的閉環工作流程。
在聯動機制方面,中心與該市法院、檢察院、公安局、信訪局等單位緊密協作,實現矛盾糾紛“無縫流轉”。2025年元旦即將到來之際,某建筑工地卻難尋辭舊迎新的喜悅,焦灼情緒如寒冬霧氣般彌漫。2024年12月31日清晨,30余名陜西安康籍民工攥著邊角泛黃的工資單,在零下10攝氏度的寒風中圍聚在項目部門前。“干了一整年活,就盼著這點錢回家過年!”人群里,老張皴裂的雙手緊攥著工資單,聲音在寒風中微微顫抖。這場已持續3天的討薪僵局,在次日元旦清晨迎來轉折,60萬元工資悉數到賬,不僅解開了民工們的“心頭結”,更創下當地群體性糾紛化解的最快紀錄。這起高效調解的背后,是河津市“警調對接”機制的生動實踐。
“日匯總、周研判、月總結”的督辦制度,則為矛盾化解裝上了“加速器”。據統計,今年以來,河津市綜治中心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288件,調解成功734件,提供法律咨詢303人次,心理服務638人次,有效處置網格員上報信息29400條,用實實在在的成績,贏得了群眾的認可與信賴。
化解矛盾,既要解“事結”更要化“心結”。河津市綜治中心把“心防心調”作為矛盾糾紛化解的“潤滑劑”,積極探索“心理服務+矛盾調解”模式,建立市鄉村三級社會心理服務網絡,組織30余名心理咨詢師下沉基層,開通4條心理援助熱線,力求為群眾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更溫馨的社會心理服務。
2024年5月,一對夫妻因長期矛盾激化,到新耿人民法庭起訴離婚,河津市綜治中心心理服務人員及時介入調解,促進了矛盾緩解,后這對夫妻決定撤訴。再后來,這對夫妻多次來到心理服務室,主動和心理團隊老師聯系尋求專業幫助,學習如何改善夫妻關系。心理咨詢師從專業角度指導他們探索自身問題、學會非暴力溝通和一致性表達,關注情緒和情感需求,運用愛的五種語言改善夫妻關系,并指導親子關系和家庭教育方法。如今,他們的家庭幸福和睦,重新找回了往日的溫馨。
從硬件升級到機制創新,從品牌調解到閉環督辦,河津市綜治中心以規范化建設為抓手,將“為民服務”的理念融入每一個細節,用高效、專業、溫暖的服務,織密了民生保障的“安全網”。楊娜告訴記者,河津市綜治中心還將繼續探索創新,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提升調解效能,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法治的溫度與社會的和諧,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河津、法治河津貢獻力量。
記者 張君蓉 南 遼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