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在“時”與“勢”的坐標上

?——從絳縣新義村看產業振興的“支部作為”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10

記者 楊紅義 柴瑜竟

從發展停滯的山楂產業到方興未艾的草莓種植,從最初的兩座溫室大棚到如今的88座溫室大棚,從單純“賣草莓”到延伸“賣配套”“賣體驗”……

把握“時”與“勢”,十年磨一劍。絳縣衛莊鎮新義村黨支部久久為功,咬定“草莓”不放松,使這一特色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不斷刷新產業發展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支部作為”。

因時而謀,由自發而自覺

溫室大棚連天接地,令人目不暇接,儼然置身草莓的世界……誰能想到,這片處處涌動著生機與活力的土地,曾因山楂產業日漸式微陷入困局,讓農戶們愁眉不展。

十多年前,受地勢、氣候限制,新義村的傳統產業山楂面臨品質難提升、銷路打不開等諸多難題,農戶們苦心經營,但收益卻寥寥無幾?!安荒苁刂√锟喟?!”面對困境,不少農戶遠赴晉城、長治等周邊地區承包大棚種植草莓。

種草莓收益高、能賺錢,只可惜單個大棚年租金就高達7000元。長年在外經營種草莓的十多個農戶,有經驗更有市場,本應有豐厚的收入,卻眼巴巴看著大把大把的利潤進了別人腰包。

察人所未察,由自發而自覺。能不能因勢利導,培育發展本村的草莓種植,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該村黨支部一班人,以高度的政治擔當和市場敏感,從這場“走出去”的嘗試中看到了產業轉型的新希望。

2018年,新義村黨支部組織黨員干部外出走訪調研,經過多方對比和實地考察,最終決定,將生長周期短、效益高且適配當地土壤的草莓作為產業轉型的突破口,并在村主干道以東500畝可用土地規劃建設示范園區,連片發展草莓種植。

然而,轉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面對草莓這一全新的產業,橫在新義村人面前的是一道又一道難題:連片土地怎么流轉?溫室大棚的巨額投資風險誰擔?成套的技術裝備從哪里來?……

問題的“島鏈”,擋不住村集體發展這一產業的決心。2019年,為打消村民“怕風險、不敢試”的顧慮,該村黨支部決定“打頭陣”,直接投入14萬元,建成兩座草莓示范大棚,種苗采購、棚體搭建、水肥設備配置等全流程一一覆蓋。

“每座大棚前期投入約7萬元,大家都捏著把汗。”時任新義村村委會主任的劉燕峰回憶,“得益于科學的田間管護和旺盛的市場需求,兩座示范大棚當年建成、當年回本,給群眾吃下了‘定心丸’?!?/p>

循道而進,從謀局到謀勢

走進村民郭建香的草莓大棚,剛種了3天的草莓苗“坐地”良好,正處于扎根生長的關鍵——“甘苗時期”,嫩綠的幼苗在平整的苗床上舒展枝葉,盡顯生機。

“在我們村種草莓,只管專心把苗種好,一點兒后顧之憂都沒有!”郭建香說,“農資采購上,合作社統一對接聯系,不怕假苗、假藥,也不怕價格忽悠;日常種植中若是大棚棚膜、支架壞了,或是育苗遇到技術難題,合作社還會及時上門維修、提供指導;品種方面,合作社把關篩選,這次育苗就新引入了兩個品種?!?/p>

產業要發展,組織是保障。為適配草莓產業發展需求,新義村黨支部依托原山楂合作社,創建絳縣吉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以草莓種植為核心,整合技術指導、資金統籌、市場銷售等資源,為農戶提供從種苗供應到產品銷路的全鏈條支持,讓農戶從“單打獨斗”走向“抱團發展”。

循道而進,產業發展需要什么,村黨支部就干什么。2019年至今,新義村黨支部、村委會先后爭取上級專項資金 205萬元,其中包括市級草莓種植示范基地鞏固銜接資金150萬元、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0萬元及“千萬工程”專項扶持資金35萬元,錨定草莓園區基礎設施升級持續發力:

2021年,完成水電配套與18座看護房建設;2022年,硬化500平方米生產生活區域;2023年,推進園區道路硬化并安裝22盞路燈;2024年,完成綠化及路緣石鋪設工程;今年,還將計劃開展稻草泥墻面刷新、景觀標識增設、觀賞紫薇種植等園區美化升級工作……

一筆筆真金白銀,換來的是草莓園區硬件設施的日新月異。“田間路原是泥巴路,陰雨天泥濘難行,容易損傷草莓,影響賣相,還給外地客商造成極大困難。每年12月中旬進入采摘季,農戶們常凌晨四五點便摸黑進棚采收,但棚區到村口漆黑一片,只能打著手電深一腳淺一腳趕路?!眲⒀喾逭f,“如今,園區的每條道路上都路燈高懸,不分晝夜了?!?/p>

當好“定盤星”,從謀局到謀勢。天時地利人和,草莓產業勢不可擋。截至目前,新義村已建成占地300多畝的88座草莓大棚,成為全縣舉足輕重的草莓基地。其中,村集體建設10座大棚,向村民出租,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5萬元;50座大棚由村民自建,19戶曾在長治打拼的村民返鄉種植,規模最大的一戶一次性承包了5座大棚,實現“家門口就業”;更有13座大棚以“飛地經濟”的模式,成為“十四五”期間易地搬遷移民村衛莊村和里冊峪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承載……

乘勢而上,從識變到應變

在基地最東頭,最早建成的兩座大棚,即將以全新的田園綜合體“涅槃重生”。

這是新義村草莓產業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

乘勢而上,從識變到應變。2020年至2022年,在行情看好的年份,新義村草莓每畝年均收益穩定在3.5萬元;但近兩年來,受市場等因素影響,畝均純收入一路下滑,跌至兩萬元以下,產業升級轉型迫在眉睫。2024年12月,新義村成立黨總支,原村委會副主任劉燕峰任黨總支書記,原黨支部書記、下派干部靳阿南任村委會主任。面對傳統種植的收益天花板,黨總支一班人沒有被動等待,而是以“敢闖敢試”的勁頭,開啟了產業升級之路。

農旅融合,成為破局的突破口。此前,村里已依托草莓種植探路采摘經濟,今年元旦、春節等節假日,累計創收超10萬元。如今,這一模式正朝著更高階的方向推進——村集體明確提出“打造集科普、觀光、研學于一體的高端農業綜合體”,對兩座老舊大棚進行改造,總投資500萬元的陽光溫室草莓大棚項目資金已進入申報流程。

“以前咱們的草莓園,游客來了頂多摘點果子就走,留不住人。前段時間我們赴山東壽光考察,發現當地草莓產業已經做到全自動無土栽培,品種還特別豐富,受到很大啟發。”劉燕峰介紹說,“現在我們想徹底變個樣,發展無土栽培,讓大家在采摘草莓的同時,還能在園子里觀賞、互動,打造沉浸式游玩體驗,目標就是從‘賣草莓’變成‘賣體驗’。”

無獨有偶。在布局農旅融合的同時,新義村還將目光延伸至產業鏈后端,計劃投資150萬元建設集體加工車間,為產業發展增添新的增長極。

“絳縣是農業大縣,對塑料盆筐等種植配套物資需求旺盛,但現有供給遠遠不夠。”劉燕峰說,“加工車間建成后,將集中生產草莓、山楂種植所需的盆筐,既能為園區種植戶每年節省一大筆開支,還能為周邊農業發展提供配套支持,實現‘產業升級’與‘市場補位’的雙重效益。”

在“時”與“勢”的坐標上,黨支部大有作為。得益于黨建引領,新義村的特色產業正持續闖關奪隘,在市場經濟的潮頭浪尖行穩致遠。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