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03

練射擊
“注意瞄準,保持呼吸平穩!”伴隨著教官的叮囑,身著軍裝的學生們迅速進入狀態。他們屏息凝神,手持模擬槍械,目光緊緊鎖定靶心。
眼前這一幕,并非發生在專業軍事訓練基地,而是在稷王山麓下的聞喜縣郭家莊鎮陳家莊村——被譽為河東“西柏坡”的革命圣地。
這座曾在戰火中孕育太岳革命根據地核心力量的古老村落,如今正以獨特的革命歷史資源和豐富的研學體驗項目,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來客。

登坦克
紅色搖籃:厚重歷史鑄就革命豐碑
步入陳家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占地7000余平方米的稷麓英烈紀念廣場。
挺拔矗立的稷麓英烈紀念碑高達14.8米,是河東人民反抗壓迫、爭取解放的象征。

稷麓英烈紀念碑
“這里不僅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黨史教育基地。”陳家莊紅色教育基地的講解員,話語清晰地為訪客鋪陳開村莊的紅色脈絡——
把時間撥回1943年7月至1948年1月,這片土地是太岳革命根據地當之無愧的核心腹地——中共聞喜縣委、稷麓縣委、抗日民主縣政府,還有中共太岳三地委、三專署、太岳軍區三分區司令部相繼在此扎根,留下30多處革命遺址,每一處遺址都是歷史的“活態標本”。
為何黨政軍機關獨獨選中陳家莊?
講解員講出了關鍵緣由:
早在1936年,嘉康杰、金長庚等共產黨人就在此隱蔽發展黨員,1937年還建立起稷王山地區首個農村黨支部,群眾基礎扎實深厚;村莊三面環嶺、一面臨溝,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再加上土地肥沃、物產豐饒,22座清代四合院見證著它的富庶,足以支撐革命活動的開展。
歷史回響:革命舊址里的“沉浸式課堂”
走進太岳三地委紀念館,35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仿佛一條“時光隧道”,將訪客帶回那段烽火歲月。
展覽分6個篇章展開,從“迎接抗戰勝利,期盼和平民主”到“鞏固新生政權,恢復各項事業”,珍貴的歷史照片、泛黃的文獻資料、留存的革命實物,生動再現了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
“看,這是柴澤民書記!”一群學生圍在展柜前,目光聚焦在太岳三地委書記柴澤民的照片上。
柴澤民在陳家莊領導革命工作10年。1948年調往北京后,他曾4次重返陳家莊,始終牽掛著老區的發展。柴澤民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

游客絡繹不絕
展館內,運城解放后首任書記劉植巖、太岳三專署專員金長庚、太岳軍區五分區司令員孫定國、太岳軍區三分區司令員王墉等先輩的照片依次陳列,其背后的每一段革命故事都令人動容。
走出紀念館,來到陳家莊現存的電話局舊址、修械所遺址、中共稷麓縣委和晉南報社舊址等場所。軍綠色的舊書包、銹跡斑斑的兵器、昏黃的柴油燈……這些飽經風霜的實物,讓抽象的歷史變得可觸可感。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晉南土改工作會議舊址——陳家莊大窯。
這座開鑿于清光緒年間、深達25米的窯洞,因曾作為條西地委、太岳軍區三分區、稷麓縣民主政府的禮堂和會場,被親切地稱為“母親窯”。
如今,它仍是陳家莊黨員開展黨課學習的重要場所,革命精神在此代代延續。
研學體驗:在實踐感悟中傳承紅色基因
陳家莊紅色教育基地的創新之處,在于打破“單向講解”的傳統模式,將革命歷史教育與體驗式研學深度融合。一系列互動性強、教育意義濃厚的項目,讓青少年在動手實踐中感悟革命精神的真諦。

編草鞋
“老師,您看我編的草鞋!”紅色非遺體驗區里,一個小男孩高高舉起剛完工的草鞋,眼中充滿自豪。
編草鞋,是陳家莊紅色研學的“明星項目”。孩子們坐在長條凳上,手握龍須草、稻草與麥秸,跟著老師一步步學習技巧。
編織間隙,老師講起了《一雙草鞋的故事》:1934年10月,警衛員謝志堅跟隨中央紅軍撤離于都時,他的戀人春秀連夜為其趕制了一雙草鞋。長征路上,這雙草鞋他只舍得穿過兩次。
新中國成立后,謝志堅揣著草鞋回到于都,才得知那個曾說“我會等”的姑娘,早已被敵人殘忍殺害……
故事講完時,不少孩子悄悄攥緊了手中的草繩。這雙跨越時空的草鞋,讓他們讀懂了革命先烈的愛情,更讀懂了那份藏在針腳里的信仰與堅守。
勞動研學的現場熱鬧忙碌。

運“軍糧”
磨玉米體驗區,孩子們雙手扶住石磨把手,用力推動磨盤,看著玉米粒在轉動中漸漸變成金黃的粉末,真切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運“軍糧”環節,他們用小推車推著糧袋,沿著模擬的“支前路”跋涉,一趟又一趟辛苦的運輸,讓他們理解了當年群眾“最后一粒米送軍糧”的無私與艱辛。
國防教育環節更添幾分嚴肅。
射擊體驗中,孩子們在專業教官指導下,端起模擬槍械,學習瞄準、扣扳機,每一個動作都認真到位;戰場救護課上,教官手把手教大家繃帶包扎,孩子們兩兩一組互相練習,在實操中掌握應急技能。
“在這里,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枯燥的文字,而是變成了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生動體驗。”一位研學團隊的帶隊老師感慨。
如今,越來越多運城及周邊地區的學生來到陳家莊,在動手實踐中與紅色歷史對話,讓革命精神真正走進心里。
精神傳承:紅色文化教育的當代價值
陳家莊的紅色研學之旅,不僅是一次歷史知識的普及,更是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通過參觀與實踐,孩子們逐漸讀懂“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團結拼搏、勇往直前”的稷麓精神。

太岳三地委紀念館
聞喜中學的高一學生,每年都會以徒步前往的方式致敬革命精神,莊重的儀式感讓他們更懂得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更多的學生在研學后表示,要以先輩為榜樣,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對普通游客而言,陳家莊同樣充滿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來此,一邊參觀革命遺址,一邊參與研學活動,在親子互動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陳家莊的實踐證明,紅色文旅不是“復刻歷史”,而是通過創新形式讓革命精神煥發新活力。
如今,這座曾經的革命搖籃,已經發展成為集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實踐體驗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
在這里,歷史與現實交會,革命精神與時代需求相融,每一名到訪者都能汲取前進的力量,而陳家莊,也成為山西紅色研學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
記者 李婉玉 趙澤艷 荊毅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