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29
黃河之畔,秋光正好。
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河津段緩緩前行,一側是奔騰不息的黃河水,一側是生機盎然的鄉村畫卷——蒼頭村“蒼頭集”林海露營基地里,村民忙著準備餐食;太陽村議事廳內,干群圍坐在一起共商村務;龍門村文化廣場上,歌聲悠揚……這條蜿蜒的公路,早已超越交通基礎設施的屬性,成為串聯產業興旺、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的“黃金紐帶”,讓河津市沿黃村莊煥發出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將“幸福路”點亮好日子的愿景,化作沿線百姓可感可及的生活實景。
產業旺
家門口端穩“增收碗”
在蒼頭村“蒼頭集”林海露營基地,今年55歲的村民張當姣在廚房忙碌,為基地工作人員準備飯菜。“每天做兩頓飯,每月能掙2400元,既能種地,又不耽誤顧家。”張當姣笑著說。曾經僅靠種地謀生的張當姣,如今在家門口找到第二份工作,這份“顧家又掙錢”的差事,讓她的生活多了份踏實與底氣。
張當姣的生活轉變,緣于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河津段沿線產業的興起。去年8月27日,總投資300萬余元、占地1.7萬余平方米的“蒼頭集”林海露營基地正式開營。這座營地巧妙融合本地山水風光與現代設計理念,集休閑、娛樂、探險功能于一體,成為周邊游客短途出行的熱門選擇,累計帶動蒼頭村近20名村民就業。
公路通,產業興。近年來,河津市堅持將公路建設與農業基礎條件改善緊密結合,培育出一批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發展農家樂3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779家,打造名優農產品12個。
以陽村街道為例,當地聚焦連伯韭菜、花生、蘆筍等特色作物,不僅形成規模化種植基地,還配套建成農產品批發市場,讓“田間貨”直通“市場端”,累計實現增收4億元,帶動1萬余人在家門口就業,真正讓農民從“種得好”邁向“賣得好、掙得多”。
在新龍門客棧,29歲的龍門村村民原丹正熟練地為游客辦理續住手續。“大學學的專業就是旅游管理,現在在家門口做喜歡的工作,每天都有勁兒。”原丹一邊整理入住人員資料,一邊介紹。隨著自駕游、研學游熱度的攀升,客棧幾乎天天滿房,她比以前忙了好幾倍,但看到游客滿意的笑容,就滿是成就感。
如今,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已成為河津全域旅游的“助推器”。借助該公路帶來的交通便利,黃河大梯子崖、黃河龍門風景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景區,龍門村先后獲得“山西省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稱號,古今天下景區、河津潤興園農莊等4家經營主體被確定為山西省“黃河人家”。 運城市首屆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自駕游暨“沿著黃河游運城”啟動儀式、“跨黃河?躍龍門”高空扁帶極限挑戰等大型活動接連舉辦,讓河津文旅名片更加鮮亮。
據統計,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已帶動河津實現旅游業綜合收入12.2億余元,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構建起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越來越多像張當姣、原丹這樣的村民,在家門口找到了滿意的工作,過上“掙錢顧家兩不誤”的好日子。
治理優
眾人議出“和美景”
秋初的黃河岸畔,河津市陽村街道太陽村田野蔥郁,生機盎然。這個南臨汾水、西枕黃河的城郊村,借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貫通,以一場場充滿泥土氣息的村民議事會,探索著新時代鄉村治理的有效路徑。
8月8日,太陽村議事廳內,一場關于土地問題的討論正熱烈進行。“今天的會議主要討論郭家莊部分土地測量、價格調整等問題。第一,我們要尊重歷史,把賬算清楚、把理講明白……”太陽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高海飛的開場白剛落,村民代表、黨員代表便與村干部你一言我一語地打開了話匣子。有人提出測量標準要統一,有人建議價格調整需參考周邊行情,村干部邊聽邊記,將每個細節逐一梳理、反復斟酌。經過充分協商與舉手表決,最終大家就土地租賃合同修改達成共識。
“現在大小事都在議事廳里攤開講、商量辦,我們心里有底,也更愿意跟著干。”作為土生土長的太陽村人,郭永峰見證了村里治理方式的轉變。他說,自從有了村民議事會,干部和群眾之間的距離近了,很多事一商量就解決了。
近年來,太陽村通過搭建村民議事平臺,不斷健全組織架構、完善議事規則,并突破場地限制,將協商現場延伸至廣場、院落等開放空間,精準對接村民關切,推動“急難愁盼”問題高效解決。從修建排污渠解決村里內澇問題,到升級老年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從土地重新測量定價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到全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落地,都離不開村民議事機制的有效運轉。“每月定期召開的議事會,讓村級規劃、產業發展、民生服務等決策更科學合理、更符合鄉村實際,從而促進鄉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高海飛說。
沿公路前行,來到灘涂豐饒的連伯村。該村韭菜種植規模已達萬畝,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年產值超億元。同時,新建7500畝油料基地和1200畝中藥材基地,持續優化產業布局。此外,通過“清化收”行動、建設韭菜加工車間、舉辦文化周等舉措,村集體年穩定增收400萬余元。
隨著村集體經濟壯大,連伯村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和民生服務:累計投入500萬元硬化綠化道路,升級黨群服務中心,新建高禖文化廣場,安裝路燈369盞……村莊更美、夜晚更亮、生活更方便。
鄉風淳
文明風暖“百姓心”
大河奔流,文明綿延。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河津段行進,一個個村莊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整潔的村巷、文明的家風、淳樸的民風,與奔騰的黃河水交相輝映,勾勒出鄉風文明帶來的新氣象,為“幸福路”點亮好日子注入精神滋養。
走進龍門村黨建展覽館,2025年度婦女勞動模范榜上的7張笑臉格外動人。身披紅色綬帶的村民楊花在其中尤為醒目。這位35歲的農村婦女,用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詮釋了孝老愛親的真諦。婚后接連遭遇家庭變故——婆婆因腦梗去世,公公又突發腦出血癱瘓在床,面對困境,楊花毅然挑起照顧家庭的重擔:全家搬入門面房方便照料老人,每天推著輪椅陪公公做康復訓練,耐心安撫因病情緒失控的老人。“楊花這媳婦,沒得說!”村民們樸實的話語,是對這位新時代女性最真摯的褒獎。
楊花的故事,是龍門村鄉風文明建設的生動注腳。多年來,龍門村始終把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的“靈魂”,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法治建設上,每年邀請司法專家培訓村級調解員,將大禹文化融入村規民約,通過廣播、板報、微信群普及法律知識;生態建設上,20余年治理“三荒”,30支環保志愿隊義務護綠,林木覆蓋率達48%,昔日荒溝變身“生態綠廊”;文化建設上,依托黨建展覽館、文化廣場開展紅色教育,舉辦大禹文化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民生活。
“村里定期組織體檢,黨員還帶頭打掃街道,村子干凈漂亮,我們生活很幸福。”今年78歲的村民胡天娥道出了龍門村村民的共同心聲。
移風易俗樹新風,文明暖流正浸潤黃河沿線村莊。在太陽村,紅白理事會制度廣泛宣傳,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紅事由3天縮為兩天,餐飲由8頓減為5頓,取消豪華迎親;白事嚴格執行5天安葬,限制樂隊規模,不再進行祭奠表演。每有紅白事,村委會均會派出人員監督指導,確保新風落地。
更具巧思的是,太陽村將傳統文化傳承與鄉風文明建設深度融合,組建起200余人的“皮氏鑼鼓”隊伍。這支隊伍不僅活躍在各類文化展演現場,打響地方民俗品牌,還義務為村民紅白事提供表演服務,替代以往高價聘請的商業樂隊,年平均為村民節省開支超12萬元。
一條“幸福路”,承載振興夢。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河津段的生動實踐,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鮮活縮影。在這條“幸福路”的指引下,河津沿黃村莊正以產業興旺為根基、以治理有效為保障、以鄉風文明為靈魂,奮力書寫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讓黃河之畔的好日子越過越紅火。
記者 王月文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