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28
8月21日,地處黃河入海口的山東省東營市楹聯協會一行人深入我市,先后參觀了“中國楹聯大廈”“中國楹聯制作基地”“中國最佳楹聯文化小區”等標志性楹聯建設。
從“大廈”到“基地”再到“小區”,東營市楹聯協會一行人的考察路線,生動勾勒出我市楹聯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熱鬧圖景。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當然,除了“引進來”,我市楹聯文化還“走出去”了。
8月25日,中國楹聯學會2026(馬年)百副新春聯推薦作品公示,運城聯人的4副春聯作品榜上有名。
前不久,由中國楹聯學會組織的“第三屆‘花木向陽’全國青少年楹聯文化藝術展”傳來捷報——我市新康學校20余名學子的楹聯作品或入十強、或入展。
……
楹聯,也就是對聯,看似簡單的兩行平仄交替,運城聯人卻在守正的基礎上,玩出了新花樣。
步入鹽湖岸畔巍峨高聳的“中國楹聯大廈”,文化氣息如潮涌般撲面而來。這座被譽為“運城新地標”的宏偉建筑,內設學術交流空間、作品典藏展廳、創作研究基地等。“中國楹聯大廈”的投入使用,儼然將楹聯從狹小的書房案頭遷移到開闊廣袤的文化舞臺中心。
順著東營市楹聯協會考察團的足跡,走進“中國楹聯制作基地”——山西世紀品盛廣告有限公司,文化產業化實踐的熱度令人動容。在這里,楹聯的制作、研發、銷售,有了完整的產業鏈條。這不僅創造了經濟價值,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如文化創意、包裝印刷等。產業化“造血”,明顯為楹聯的可持續傳承打下了堅實基礎。
置身鼎鑫華府,楹聯以更鮮亮的姿態點綴于亭臺樓閣。小區入口的公共楹聯承載著家國情懷,業主自撰的春聯展示著個人情趣……楹聯在此處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游客在受到楹聯文化熏陶的同時,也豐富了旅游體驗,增強了對運城文化的認同感。
大廈塑其尊嚴風骨,基地給其經濟依托,小區賦其生活溫度……毋庸置疑,運城楹聯在空間結構上成功完成了質的飛躍。
倘若僅有空間拓展,而無人才接力,那“繁榮”便只能曇花一現。
走進新康學校的課堂,能感受到文化的種子如何被細心澆灌。“花木向陽”展覽中,那些“初出茅廬”的作品既有“書山引路”之志,亦懷“藝海泛舟”之情,文辭間顯露出少年的蓬勃朝氣,更為人們清晰地描摹出楹聯傳承的動人軌跡。
誠然,薪火相傳的感人畫面不只在城市間鋪展。
君不見聞喜寺底村以楹聯為抓手,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澎湃動能;平陸油潑面職業技能大賽中,上百副楹聯作品“添油加醋”讓油潑面更加“有味”;《晉在硯中·一縣一硯話山西》一書中,百余副楹聯作品濃縮的不只是一縣的風土人情……
古往今來,楹聯一直具有雅俗共賞、上下互通的特性——它既是文人雅士展示才情之良具,也是鄉間市井喜慶節日不可或缺的點綴裝飾。在運城,“楹聯大廈”里專家思辨、“制作基地”忙碌有序、“文化小區”居民品評……這種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態,讓人們看到了傳統聯藝在當代的十足活力。
“楹聯之樹,當扎根文化沃土,深吮生活源泉,才能枝繁葉茂,花繁果碩”。運城聯人正是以敬畏深耕傳統、用匠心開創生活、憑包容廣納百川,才實現了技藝之樹長青不敗的文化涅槃。
鹽湖的粼粼波光,映照著岸邊的楹聯大廈,更如一面明鏡,讓人窺見運城一眾聯人的文化堅守:唯有當技藝接通生活江河、承載時代波瀾、融入生命熱忱,方能在文化奔涌大潮中,成就澎湃如海的壯闊景象。
記者 景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