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27
即將升入大三的小蔡,這幾天正忙著為開學作準備。看著她渾身散發的青春氣息和眼神里的自信光芒,芮城縣人民檢察院刑事檢察官任頌滿是欣慰。
這是一個關于“迷途知返”與“司法守護”的故事。
卷宗里的微光
2024年1月,冬日的寒風裹挾著年關的肅殺。當小蔡的案件移送至芮城縣人民檢察院時,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受邀提前介入。翻開卷宗,一行刺眼的數字讓所有人心頭一緊——“2005年8月出生”。案發時間為2023年,當時這個女孩17周歲,因被男友蠱惑參與電信詐騙,站在了刑事司法的十字路口。
“她不是主犯,只是被利用的工具人。”承辦檢察官任頌根據案情作出如是判斷。更令人揪心的是,資料顯示:2023年6月,小蔡在取保候審期間,竟以堅忍毅力通過對口高考,被省內一所大專院校錄取!“這是她人生的一抹希望。”承辦檢察官摩挲著紙質資料的褶皺,陷入了沉思。彼時,誰也不曾想到,這張薄紙即將掀起一場關于“司法守護”的攻防戰。
通過對案情的分析,檢察院建議法院對小蔡適用緩刑,并嚴格限定犯罪記錄封存范圍。2024年7月,緩刑判決生效的第一時間,芮城縣人民檢察院與該縣司法局聯動,為小蔡辦理了“經常性跨市縣矯正”手續。這意味著,她不必困守縣城,可以如常奔赴校園。
開學前的驚雷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設置考驗。2024年8月28日,距離開學僅剩24小時,小蔡顫抖著撥通社區矯正中心的電話:“學校通知對我勸退……”
“雖然預料到她的求學之路不會平坦,但勸退來得如此突然,令人震驚。”任頌告訴記者,此前,為保障異地矯正順利,他們曾指導該縣司法局提前與小蔡的大學輔導員溝通,輔導員也承諾參與矯正小組并保密。但顯然,開學在即,老師的顧慮占據了上風,小蔡的涉案信息被上報,學校作出勸退決定。
“這絕非小事!小蔡作為在校大學生,其受教育權受憲法平等保護。作為刑事執行檢察官,監督保障矯正對象的合法權益,正是我們的核心職能之一。”任頌立馬向院里匯報。芮城縣檢察院立即啟動聯動機制:向市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匯報后,由分管副檢察長帶隊,聯合芮城縣司法局,連夜驅車趕往太原。
兩小時的談判
次日上午,太原某高校學生處的辦公室里,氣氛凝如堅冰。校方代表將一摞判決書推至我們面前:“類似情況,一律開除!勸退已是網開一面。”
“小蔡犯罪時未滿18歲,是未成年人,其犯罪記錄依法封存,學校本不應知曉,更不能據此對她作出處理。”檢察官亮出法律依據。
校方繼續反駁:“她入學時隱瞞了涉案經歷,屬于嚴重違反校規。”
“在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下,小蔡入學時無須報告犯罪記錄。”副檢察長依據法律規定釋法,“若因司法程序泄露信息導致權益受損,校方需承擔法律責任!”
“孩子考上大學,人生才剛剛開始。若此刻放棄,她將永遠活在陰影里。”司法行政部門工作人員遞上小蔡的矯正檔案:“這是她每月的思想匯報,字里行間都是改過自新的決心。”
面對學校對監管風險的擔憂,芮城縣人民檢察院、芮城縣司法局,學校屬地檢察院和司法局4家司法機關表示,非常重視小蔡的矯正工作,兩地司法局將無縫銜接,承擔日常監管;兩地檢察院也將全程監督,履職盡責。這才打消了學校的顧慮,同意重新研究小蔡的返校問題。
2024年9月10日,開學第二周,小蔡終于踏進大學校門,她的涉案信息也得到了特殊保護。現在的小蔡,眼眸里已不見曾經的迷茫,唯有堅定與希望。
檢察官告訴記者,小蔡的故事仍在繼續,他們的監督也從未停止。推動學校依法保障小蔡的受教育權,其意義遠超個案本身,它向社會傳遞了清晰的司法理念:社區矯正對象,特別是涉罪未成年人,依法享有平等的法律權利;他們需要的是融入社會的橋梁,而非排斥的高墻。小蔡的改變也印證了他們工作的獨特價值——作為刑事訴訟活動的末端,刑事執行檢察被稱為“守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公里”,他們的終極目標,不是簡單的“管得住”,更是要踐行“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價值追求和司法為民理念,讓每一個矯正對象都能在法律的護航下,重新擁抱有尊嚴的人生。
記者 張君蓉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