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臨汾新聞網時間:2025-08-25
臨汾新聞網訊 初秋時節,暑熱未消。在風景秀麗的古縣三合鎮石壁村,有一座現代化的智慧漁業產業園,園內一個個標準化的養魚池整齊排列,水中魚兒悠閑地穿梭游弋,池內的豎流沉淀器推動水體流動,為魚的生長營造出穩定舒適的環境。
這個產業園養殖的是被譽為淡水魚珍品的鱖魚。鱖魚以脂肪量少、肉質細嫩、無小刺易消化的特點,在市場上長期供不應求,經濟效益與養殖前景都十分可觀。2024年,古縣通過深入調研,鎖定了鱖魚養殖這一潛力產業,引進專業養殖企業共建智慧漁業產業園,為鄉村產業注入新動能。
據了解,這座總投資超2000萬元、占地28畝的產業園,配備了8套陸基循環水養殖系統、頭水處理車間、尾水處理區域和64個養殖魚池,形成集“養殖、處理、循環”于一體的現代化體系。“產業園的‘誕生地’是三合鎮石壁村閑置的蔬菜種植玻璃大棚,通過整體升級改造,舊設施煥發新生,既降低了建設成本,又盤活了閑置資源。”產業園負責人馬長庚說。
鱖魚經濟效益高,但對生長環境十分挑剔,水質、水溫、酸堿度等指標的細微波動,都可能影響其生存。為此,該產業園在建設之初,就特別注重全鏈條保障體系。在頭水處理車間,機器不間歇地工作著,保持水質達到鱖魚生長的條件。在此基礎上,養殖區還配備了實時水質監測系統,水溫、氨氮、溶氧等關鍵指標被24小時追蹤,數據實時傳輸至智能終端,工作人員可隨時根據反饋調整參數,確保水體環境穩定可控。“我們每天都會對水質進行人工檢測,與系統數據雙重比對,對發現的問題立刻改進。”水質化驗員于萌的話語,道出了科技與人工協同的嚴謹。
為了保證產業園內的水循環使用,園區還構建了“養殖-過濾-回流”閉環水處理系統。這套系統讓水資源重復利用率高達95%。而尾水經過多級處理后,搖身變為滋養土地的“肥水”。“尾水系統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去除或轉換養殖廢水中的有害物質,使廢水達到生物有機肥和排放水質標準,直接用于周邊村子的大棚灌溉,既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天然肥料,又形成了生態與經濟雙贏的良性循環。”馬長庚說。
智慧漁業產業園采用“企業運營+村集體入股+村民務工及共養共富”模式,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有力撬動鄉村振興。“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超150萬元,提供務工收入80萬元,直接帶動超百名村民就業。”馬長庚介紹,除此之外,他還算了一筆賬:每個養魚池出魚量可達1500公斤左右,一年養殖兩季,預計年產量能突破20萬公斤,年產值超2000萬元。
從閑置大棚到智慧漁場,古縣智慧漁業產業園既破解了土地資源浪費難題,又培育了高附加值產業,形成了一條“資源活化-產業升級-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繪就出一幅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壯麗新畫卷。
記者 劉文軍 尹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