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22
今年以來,我市將創建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示范區作為“一號工程”,通過建強基層黨組織、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創新治理機制等舉措,探索出一條符合本地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涌現出一批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從芮城縣學張鄉斜口村的“菊花小鎮”,到萬榮縣光華鄉李家坡村的“桃園福地”;從鹽湖區東郭鎮的“農文旅現代大棚”,到平陸縣張村鎮窯頭村的“黃河畔蓮藕基地”……
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持續強化組織建設、推動產業多元發展、改善人居環境和培育文明鄉風的系統性努力。
在黨建引領下,運城正書寫著共建共治共享的時代篇章,流淌著現代治理的溫暖與力量。
強基固本
筑牢鄉村振興“橋頭堡”

桃果豐收果農笑
“過去村里有些農戶種植菊花,但產量較低、品質一般,難以形成規模化種植,導致價格上不去。”芮城縣學張鄉斜口村黨支部書記封國梁回憶。轉折始于該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方向明確后,村民仍有顧慮——一輩子種玉米、小麥,對菊花這個“新鮮玩意兒”心里沒底。為打消顧慮,該村黨支部決定“黨員帶頭干,讓群眾看得見成果”。該村黨支部委員李寧波和幾名黨員或擴大種植規模,或在自家地里帶頭試種。幾年下來,菊花畝產收益比傳統作物高了好幾倍。
“村子要發展,黨員得帶頭,支部得給力。”斜口村黨支部多次組織黨員干部外出考察學習,開闊眼界、解放思想,同時積極聯系客商拓寬銷售渠道,與村民簽訂價格保護協議,用實際行動贏得信任。
與斜口村相似,萬榮縣光華鄉李家坡村的黨建強基行動也在短短一年間改變了這個曾被定性為黨組織作用發揮不明顯的“后進村”。上級黨委選派年輕干部董林潔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吸納4名產業能手進入村“兩委”班子,構建起“頭雁引領+能人集聚”的新型領導格局。
新班子上任后,首要任務是凝聚渙散的組織力——恢復主題黨日制度,發放黨徽和學習資料等,30余名黨員重溫入黨誓詞,黨組織凝聚力和感召力迅速回歸。針對“白天忙果園、晚上才有空”的實際,主題黨日調整至每月晚間8時30分,并提前通過微信群通知。
機制革新效果顯著——村“兩委”推出的“果園課堂”辦起來了。據董林潔介紹,主題黨日直接搬到田間地頭,一年來舉辦超30場課程,涵蓋果樹修剪、農技實操、品種更新等內容,累計參與超1000人次。黨員在實操中淬煉黨性,在田壟間提升本領,“學以致用”的黨課模式深受群眾歡迎。
初秋時節,走進鹽湖區泓芝驛鎮喬陽村,街巷整潔,墻面宣傳畫色彩鮮明,老人在樹蔭下談笑,返鄉青年正幫忙收拾果園,忙碌與安寧交織的氣息撲面而來。村民感慨:“這幾年真是大變樣了!”這正是喬陽村在村“兩委”引領下實現共建共享的生動寫照。
今年6月,喬陽村黨總支榮獲“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這個合并而成的村莊,下轄3個自然村,曾面臨“人口多、人心散”的治理難題。上次換屆后,村“兩委”將抓黨建作為第一要務: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制度。“合并村人口多,人心容易不齊。”該村黨總支書記景勝東說,通過補強黨總支班子、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吸收年輕黨員等舉措,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短短兩年多,15名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年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凝聚力、戰斗力顯著提升。
如今,黨員干部帶頭講黨課、參與村務、服務群眾,黨員身份感和自豪感被重新喚醒。老黨員鄭隨朝說:“有了家的感覺。”村民也從“各打小算盤”轉向“一起為村子出主意”,基層治理氛圍煥然一新。
“4月不動產權證發放,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大紅本’帶來的安心!”垣曲縣長直鄉西交村村民席紅云提及黨建引領的成果時感慨。當天,西交村村“兩委”在垣曲縣自然資源局支持下,組織進行農房房地一體確權頒證集中發放,確保宅基地和房屋產權清晰,給群眾吃下“定心丸”。
西交村黨支部書記陜正紅介紹,今年村“兩委”通過劃細紅色網格,落實“行政村-村民小組-黨員聯系戶”三級組織鏈條,將黨員責任和服務精細到每個角落。產業發展方面,創新“理論課堂+田間課堂”模式,村“兩委”干部帶頭講政策、傳理念,種植能手和黨員深入田間解決實際問題。每月“黨員微論壇”“鄉村振興金點子”等活動同步增強帶動致富能力。
在運城走訪多個村鎮的過程中,記者深切感受到,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與凝聚力直接關系一方發展、一方民心。哪里黨組織強、黨員帶頭作用好,哪里就產業興旺、治理有效。
產業興旺
打造富民強村“金鑰匙”

粗布織就產業興
永濟市開張鎮東開張村位于涑水河畔、黃河沿岸,這個昔日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小村莊,在村“兩委”班子的扎實帶領下,成功探索出本地振興范本。
10年前,面對耕地鹽堿化、傳統農作物效益低的瓶頸,村“兩委”干部大膽試水特色產業。該村黨支部書記余艷平率先試種冬棗,掀起“鹽堿地里種甜棗”的變革。“全村現有冬棗種植面積4500畝,形成產業后,就要做到種得好、賣得更好!”余艷平介紹,通過“棗業合作社+科技特派員+品牌電商”模式,逐步構建“種植-管理-加工-銷售”全流程體系。打造“涑水紅”品牌冬棗,借助直播、電商拓展銷售,年凈利超千萬元,為棗農帶來“人均增收超兩萬元”的積極效應。
東開張村還有一張“文化金名片”——非遺老粗布。走進按4A級景區標準打造的惠暢老粗布園區,織布機的“咔嗒”聲與游客歡笑聲交織成曲。這里集非遺生產、研學體驗、銷售于一體,去年累計接待研學團隊超1.2萬人次,帶動300余名村民就業,年銷售額突破1500萬元。
聞喜縣侯村鎮峪口村地處海拔900米的焦山沖積扇平原,發源于山間的泉水富含硒、鉀等礦物質,與肥沃沙壤土相遇,孕育出獨一無二的紫皮大蒜。
“因水質土壤特性,我們村的大蒜密度好,搗成蒜泥24小時內不變色,是河南、山東客商爭相收購的‘搶手貨’。”該村黨支部委員郭智慧說,這份自然饋贈離不開科學耕耘的智慧。過去,各家種各家的,蒜種雜、技術亂,客商壓價。轉折發生在村“兩委”牽頭成立大蒜種植專業合作社后,通過“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干部率先引進多種蒜種試種,最終選定“不長蒜薹、蒜頭碩大”的優良品種。
“五六個蒜頭就能稱一斤,一畝地能賣小1萬元。”蒜農王鵬勇蹲在蒜田里算賬:每畝毛收入突破7000元,村“兩委”新引進的蘭陵四六瓣蒜產量高,每斤多賣3角錢。“合作社統一選種、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病蟲害,省心又省力。”黨建引領下,峪口村大蒜種植面積穩步增加,輻射周邊村莊形成超3000畝產業帶。
萬榮縣榮河鎮周王村,油桃產業在村“兩委”帶動下成為“致富果”。通過引入科研專家授課,累計培訓農民2000余人次,種植面積3200畝的桃樹覆蓋早、中、晚熟三大系列20余個品種。建成果業培訓中心,推廣習文果業專業合作社,形成統一品種、技術、收購、包裝、銷售的“五統一”模式。
“我家15畝油桃,雖然今年受天氣影響產量不高,但咱村抱團發展,價格好得很,一年比一年強!”果農張友義提到的“抱團”,是周王村主導的桃果交易市場。這座集收購、冷鏈保鮮、快遞物流于一體的市場,形成“田頭市場+倉儲保鮮+電商銷售”新模式,年交易額達3100萬元,直接間接帶動周邊15個村果農增收。
平陸縣張村鎮窯頭村南臨黃河、北靠中條山,種植條件并不優越。咋辦?黨員帶頭干!
窯頭村將69名黨員按區域劃入網格,建立“黨支部建網、黨小組進網、黨員入格”的治理體系,黨員身影活躍在產業一線。果農趙智業流轉60畝灘涂地種植蟠桃、油桃,成為“桃專家”,手把手教村民科學管護;該村黨支部副書記趙立功引進新疆哈密瓜種植,市場供不應求,帶動30余戶村民穩定就業;種植大戶毛小軍在村“兩委”協調下承包80畝灘涂地種植桃果,帶動10余戶村民就業。“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上,現在村里種啥都有人教和管!”該村黨支部書記趙選恩說。
與農業村不同,鹽湖區東郭鎮農旅融合有聲有色,文旅融合也別具特色。東郭鎮黨委、政府深入挖掘當地文化資源,將蚩尤文化、康養文化、掐絲琺瑯釉畫等元素融入旅游發展,打造出系列地域特色文旅項目。
雨后的“鄉遇·劉范”民宿藝術村,小橋流水,曲徑通幽,院落窯洞中,游客或小憩放松,或品茗喝咖啡,或手捧好書享受時光。幾年前,劉范村村“兩委”以“四議兩公開”方式與北京鄉遇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劉范老村舊址承包合同》,改造搬遷騰空的劉家窯、范家窯自然村。項目對173畝土地上的88座宅院進行部分改建加新建,規劃建設民宿度假、溫泉理療、田園娛樂、藝術游賞、鄉野漫步五大板塊。建設至今,“鄉遇·劉范”民宿藝術村吸引20余名在外打工村民返鄉就業。
斜口村的菊花、東開張村的冬棗、峪口村的大蒜、周王村的油桃……每一個特色產業壯大的背后,幾乎都活躍著黨員干部率先嘗試、牽頭組織的身影。他們不僅是政策的宣講者,更是行動的帶頭人,用實實在在的成效贏得信任、凝聚合力。
治理有效
繪就宜居宜業“新畫卷”

雨后劉范山水居
我市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中,不僅注重產業發展,更重視人居環境改善和鄉風文明建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變化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開始。喬陽村村“兩委”堅持“小切口服務大民生”,黨員干部達成共識。隨著一件件實事落地,村民在獲得感中切身感受“村子變了”。
——人居環境改造。村“兩委”將下水管網改造作為重點:分段施工、不擾民生,通過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層層議定,群眾全程參與監督。
——基礎設施升級。入村大路整治、1.5公里道路硬化、50盞太陽能路燈安裝、文化舞臺修復、廣場硬化、小游園建設、黨群服務中心改造……采訪當天,幾名村民在新修的廣場上休憩,村民孫竹菊感嘆:“路還是那條路,但感覺已耳目一新。”
——飲水難題破解。長期以來,喬陽村因處在管網末端,常年水壓低、水量小。村“兩委”自籌資金、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推動供水管網及戶表改造工程。村民孫穩坤直言:“就是這屆班子徹底改善了幾千口人的用水問題!”
“過去村里垃圾亂堆、污水橫流,現在處處是景,連墻體都是‘靚’的!”村民謝衛民站在門前,望著整潔的巷道感慨。這一蛻變背后,是萬榮縣榮河鎮周王村村“兩委”創新實施的網格化管護機制——以支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將全村劃分為12個網格片區,每個區域由1名黨員負責管護,吸納6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村民組成村級專業管護隊,負責公共區域環境打掃和綠化管護。
“過去環境治理是‘干部干、群眾看’,現在人人都是參與者!”周王村黨支部書記孫克強介紹,通過“會上講、微信傳”,村民“收拾屋子、打掃院子、整治村子”的主動性顯著提升。更令人稱道的是“垃圾不落地”創新模式。村里取消巷道垃圾桶,改由專業設備每日清晨定時轉運。“起初村民抱怨扔垃圾不便,我們就用大喇叭宣傳、組織黨員干部帶頭示范,3個月后大家就適應了。”一名村干部算起經濟賬:“僅這一項每年節省設備采購和維護費用3萬余元,村容村貌更是煥然一新!”
“環境是第一位的!”窯頭村黨支部書記趙選恩常掛嘴邊。近年來,村“兩委”將生態治理融入基層治理,以“責任區分片包干”機制,動員干部、黨員、代表參與環境整治,讓“共建宜居窯頭”成為村民共識。
村南的黃河灘涂上,曾經的垃圾堆變成蓮池,泥濘小路修成觀光步道,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旁種上景觀樹。村“兩委”還利用灘涂地資源,打造集蓮藕種植、荷花觀賞、農業采摘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如今,站在三門峽公鐵黃河大橋下遠眺,碧綠的蓮葉與湛藍的黃河水相映成趣,成為黃河岸邊獨特的風景線。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深化‘黨建+產業+治理’模式,把窯頭村打造成黃河岸邊的鄉村振興示范村!”趙選恩望著忙碌的桃園和蓮池,目光堅定。
喬陽村的下水管道改造、西交村的不動產權登記、周王村的“垃圾不落地”模式,無一不是從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入手,用一件件實事累積信任,一步步引導群眾從“看”到“干”,真正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鄉村振興,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我市的探索說明,只有建強黨支部、激活黨員、帶動群眾,才能把治理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鄉村新圖景。
記者 劉凱華
采訪后記
4個月以來的深入基層,與其說是采訪,不如說是一堂生動的“黨建引領治理”實踐課。
在窯頭村黃河灘,蓮葉接天、荷花映日,幾年前這里還處處是垃圾。該村黨支部書記趙選恩說:“環境是第一位的!”這句話簡單,卻折射出基層干部發展理念的轉變——生態與生計并重,顏值與產值共贏。黨員分片包干,群眾主動參與,一起清垃圾、修步道、種蓮藕,讓灘涂成風景,也讓風景變“錢景”。
在西交村,席紅云手捧剛發下來的不動產證,臉上是掩不住的踏實與喜悅。一紙“紅本”,背后是產權改革的突破,更是村“兩委”主動作為、回應民盼的擔當。他們把組織建在網格上,讓黨員走進農戶家,政策宣講在田頭,服務落實在門口。
周王村取消垃圾桶推行定時清運,起初村民不習慣,干部就帶頭示范、耐心宣傳,3個月后,“垃圾不落地”成了新習俗。這件事讓我看到,治理創新難免遭遇不解,但只要方法得當、堅持推進,就能培育出新風尚。每一次座談,每一個場景,都在重復一個道理:基層黨組織有力,黨員隊伍有擔當,群眾就會有信心、有方向。黨建做實了是凝聚力,做強了是競爭力,做細了是生命力——這就是運城基層治理實踐帶給記者的最深啟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