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18
記者 朱 姝
清晨,小區門口早餐店里水煎包的香味直撲鼻尖;上午,公益課堂里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聲聲入耳;傍晚,離家百米的菜市場此起彼伏的討價還價聲里藏著最鮮活的煙火氣……如今,在運城市的街頭巷尾,“出門遛個彎兒”的功夫解決生活的大小事兒,正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帶勁。

2021年10月,運城市被確定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國首批的30個建設試點城市之一,目前已完成6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打造。市商務局聯合市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印發《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圍繞建“圈”、管“圈”、用“圈”,為居民構建起“步行可達、服務可及”的生活圈。
如今,運城市再次入選商務部公示的第二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域推進先行區試點名單,這不僅是對我市前期工作的高度認可,更是為城市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我市緊緊圍繞居民需求,從優化商業布局、豐富消費業態、創新消費場景等多個維度發力,致力于打造一個個便捷、舒適、溫馨的生活圈,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質生活。
業態豐富 需求滿足更多元
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中,運城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優先配齊購物、餐飲、家政、快遞、維修等基本保障類業態,讓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走進五洲觀瀾社區,便能感受到這里豐富的商業業態帶來的便利。社區內,早餐店、便利店、藥店、服裝店一應俱全,滿足居民日常衣食住行需求。15分鐘,你可以到菜市場、便民超市采購生活用品,可以在書屋品嘗“精神食糧”,還可以在運動場揮汗如雨。作為社區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已然成為五洲觀瀾社區的重要標配,健身、醫療、救助、購物、餐飲等一系列市民日常生活服務都能得到滿足。
除了基本保障類業態,運城市還因地制宜發展文化、娛樂、休閑、社交、康養、健身等品質提升類業態,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安邑街道外灘首府社區,居民步行幾分鐘就能到達占地2400畝的禹都公園,這里綠樹成蔭、湖水碧波蕩漾,是居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社區內還設有文化活動中心,定期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在鹽湖區安邑街道金海灣社區一刻鐘便民服務點,裁縫師傅張蓉正踩著縫紉機,為金海灣小區居民吳麗萍縫補一條牛仔褲。“現在住小區,像這種縫補褲子的地方真的不好找。我以前還要滿大街地找裁縫鋪,現在好了,在這個服務點就解決了縫縫補補的問題。”吳麗萍說。
近年來,我市規范有序發展集修鞋、補衣服、配鑰匙等“小修小補”于一體的社區工坊,充分利用社區“邊角”空間、精準補建便民服務設施,如家電修理店、開鎖配鑰匙店、裁縫店等,為“針頭線腦”服務人員提供就業機會。
在服務“一老一小”方面,運城市也下足功夫。鼓勵按照適老化標準建設改造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支持養老機構利用配套設施提供社區養老服務。探索發展社區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部分社區還設立了老年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健康養生等服務。在托育服務方面,鼓勵發展嵌入式、標準化的托育機構和托育點,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臨時托、計時托等平價服務,解決家長后顧之憂。
愛心加成 服務供應有溫度
送餐志愿者輕輕敲開86歲任淑珍的家門,手中飯盒飄著熱氣;廣場上,頸肩按摩攤位前排起長隊,葫蘆絲《軍港之夜》旋律悠揚。我市兩個社區的日常場景,折射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溫度。
上午11時,鹽湖區東城街道府東街社區愛心食堂的操作間蒸汽氤氳。幾位佩戴“愛心送餐”袖標的志愿者清點著餐盒,今日菜單上排列著十菜一湯,主食區的花卷、米飯、雜糧窩頭冒著熱氣。
家住曹家巷的86歲任淑珍在小院里,等待著熟悉的敲門聲。自從去年4月府東街社區入戶排查時,了解到老人獨居且行動不便,無法外出采購或就餐的情況后,網格員衛吳亮就開始了志愿送餐服務,每天為老人送上愛心食堂的套餐。
“以前吃飯湊合煮點面條,或者加熱之前的剩菜,現在頓頓有新鮮熱乎的飯菜!”任淑珍老人捧起剛送到的飯菜感慨道。
作為鹽湖區老年人口占比較高的老舊城區社區,府東街社區為解決老人做飯難、吃飯難的問題,開辦了社區愛心食堂。
走進位于府東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院內的這家愛心食堂,8個熱菜和兩個涼菜另配一個湯品,菜色豐富健康。臨近中午,前來就餐的人群在入口處還排起了隊。
“我們的愛心食堂不僅有志愿者送餐隊伍解決老人出門難的問題,也為周邊的居民解決了吃飯問題。像周圍很多上學的孩子、周邊就業的市民都很樂意來這個食堂,午餐是自助餐形式,每位10元。”府東街社區黨支部書記曹紅艷說。
從最初“三涼三熱”的簡餐,發展至如今早晚“四熱”、中午“二涼八熱”的全時段餐飲保障;服務對象從社區老人擴展至戶外勞動者、上班族;堂食大廳還增設棋牌室、醫療室、休息區,成為多功能養老驛站。
八月驕陽似火,在鹽湖區姚孟街道華源豪庭社區內的荷葉娃娃托管中心,孩童的瑯瑯讀書聲讓人頓覺清涼。
“去年,我們針對社區兒童的公益課堂開展服務。目前暑假班共有15個來自社區的孩子,每天上午從9點上課到12點,開展思維數學和幼小識字等課程,暑假公益課堂期間不收取任何費用。”荷葉娃娃托管學校的范力強老師說。
這項面向社區暑期孩子的托管公益課堂活動,獲得了家長們的普遍贊許。
“這個暑期公益課堂辦得非常不錯,解決了暑假孩子沒人看管的問題。而且我每天可以從社區微信群里及時看到喬奕貝的學習動態。很感謝社區在炎熱的暑期,讓孩子們在家門口的空調房里學到了這么多知識。”公益課堂學員喬奕貝的媽媽說。
據華源豪庭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王佳宇介紹,截至目前華源豪庭社區打造了10家“愛心商家”為新業態群體提供飲水供用、愛心藥箱、免費充電、免費休息、緊急避雨等服務,形成了良好的社區互助氛圍,進一步豐富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服務內涵與品質。
此外,鹽湖區乃至全市已有更多社區加入這場幸福接力,讓愛心食堂的煙火氣彌漫街巷,讓愛心商戶帶來的歡笑聲回蕩廣場,最終實現以家為圓心、以溫暖為半徑的美好生活圖景。
科技賦能 城市生活更智慧
掃碼、取貨、關門,三步驟完成購物,24小時不打烊的智能購物柜正在鹽湖區的社區里悄然改變市民的生活節奏。
在禹都花園小區空地上一組智能購物柜內,擺放著飲料、酸奶、膨化食品,甚至還有手抓餅、速凍水餃等半成品食物。每種商品都明碼標價,在這組智能購物柜上有“全市低價”等字樣,都說明了這組智能購物柜將便利放在了盈利之前。
這是運城市自2021年成為全國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后,在便民服務科技化道路上的重要突破。按規劃到今年年底,鹽湖區73個社區將實現智能購物服務全覆蓋。
據介紹,這類智能購物柜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通過后臺管理系統對居民消費行為進行大數據分析,實現商品的精準投放。這種24小時無人值守智能售賣模式,填補了傳統便利店的服務盲區,尤其在深夜急需品購買場景中優勢明顯。
該項目由鹽湖區商務局與深圳領創智能電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進,是政企協作推動社區服務升級的典型案例。在簽約儀式上,相關負責人強調該項目將“為居民創造更為便捷的購物環境”,滿足多元化需求。
在運城市,科技賦能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作為不止于此。
在鹽湖區晉府壹號小區,智能垃圾分類柜已成為社區的一道新風景線。居民只需通過手機小程序或刷臉識別,即可打開對應的投放口,將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進行分類投放。柜子內置的智能稱重系統會自動記錄投放重量,并換算成相應的積分,存入居民的賬戶。積分可用于兌換生活用品或提現,讓居民切實感受到垃圾分類帶來的實惠。
近日,運城市多個社區迎來了一批智能垃圾分類柜,這一創新舉措旨在提升居民垃圾分類的便利性,助力城市綠色發展。這些智能垃圾分類柜不僅配備了先進的技術,還結合了積分激勵機制,有效激發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以前垃圾分類總覺得麻煩,現在有了這個智能柜子,投放方便,還能賺積分,大家參與的熱情都高了。”晉府壹號小區住戶李女士說,自從社區引入智能垃圾分類柜后,自己和家人都養成了主動分類垃圾的好習慣。
接下來,運城市還將繼續整合轄區商戶資源,構建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務平臺,提升購物、餐飲、休閑、文化、養老、托育、家政等線上功能,做到線上服務“碼上辦”、線下服務“隨時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