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13

廠房全貌
在垣曲縣經濟開發區,山西聯城商砼股份有限公司的攪拌站日夜運轉,紅色的攪拌罐在陽光下泛著金屬光澤,罐車隊列如整裝待發的士兵,將混凝土送往城鄉各處的建設工地。
這片熱土上拔地而起的廠房、學校、橋梁,都凝結著這家企業的力量。而執掌這家縣重點企業的,是一位把軍裝底色融入商海的退役軍人——范紅朝。從保家衛國的軍營到建設家鄉的廠房,他用軍人的堅韌與擔當,澆筑出一條以實業回報家鄉的堅實道路。
實業扎根
十年筑夢的鄉土情懷
5年的軍旅生涯,在范紅朝的身上刻下了吃苦耐勞的韌性、責任與執行意識、團隊協作理念3道深刻的印記。
2012年的垣曲縣,正迎來開發區建設的熱潮。剛脫下軍裝不久的范紅朝敏銳地發現,家鄉建設急需優質混凝土,而本地供應商普遍存在產能不足、質量不穩定的問題。“軍人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帶著全部積蓄和戰友的借款,在開發區邊緣租下15畝荒地,敲定了聯城商砼的第一塊地基。
創業初期的艱難,遠超想象。為了辦理環評手續,他跑了十幾個部門,白天蹲守審批窗口,晚上就在工地窩棚里研究政策文件;為了開拓市場,他帶著樣品跑遍全縣大小工地。“第一筆訂單只有500立方米混凝土,我們卻像執行作戰命令一樣,提前3天完成供應,質量檢測結果比國標還高兩個等級。”范紅朝說,正是這次“戰役”的勝利,讓聯城商砼在本地市場站穩了腳跟。

介紹產品
10年間,這家企業參與了垣曲縣幾乎所有重要建設項目:開發區標準化廠房、縣城新區住宅小區、跨河大橋、鄉鎮衛生院……每一立方米混凝土里,都藏著對家鄉的深情。2020年汛期,縣醫院急診樓擴建工程急需混凝土,而暴雨導致原料運輸受阻。范紅朝當機立斷,調用公司所有罐車組成運輸隊,他親自開著頭車,在泥濘山路上緩慢前行,原本1小時的路程走了3個小時,終于按時將混凝土送到工地。“醫院早一天建成,就能多一分保障。這種時候,企業不能算經濟賬。”
如今的聯城商砼,已從最初的小作坊發展為擁有3條生產線、20輛罐車、年產能30萬立方米的重點企業。實驗室里,智能檢測設備實時顯示各項數據;調度室的大屏幕上,每輛罐車的位置和狀態一目了然。但范紅朝依然保持著每天巡查車間的習慣,工作服口袋里總裝著一把卷尺,遇到原材料就隨手測量,“就像在部隊檢查裝備,親手摸過才放心”。
反哺鄉土
軍創企業的責任擔當
在聯城商砼的廠區門口,“退役軍人就業基地”的牌子格外醒目。這是范紅朝最看重的榮譽之一。“當年我轉型時走了不少彎路,現在有能力了,就得幫戰友們搭個橋。”公司每年都面向退役軍人舉辦專場招聘會,不僅提供崗位,還安排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適應職場。

參觀實驗室
除了吸納退役軍人就業,該企業始終踐行著社會責任。在鄉村振興中,該企業為鄉鎮道路硬化項目讓利15%;每年建軍節,都組織員工慰問駐地部隊。而在環保投入上,范紅朝從不含糊:投資500萬元建設粉塵回收系統,所有罐車安裝GPS定位,確保按規定路線行駛,生產廢水經處理后全部循環利用。“垣曲是我們的家,不能為了賺錢污染家鄉的山山水水。”他說這話時,眼神像當年在部隊宣誓時一樣堅定。
作為開發區的納稅大戶,范紅朝在意的是,企業的發展能給家鄉帶來什么。“你看那棟教學樓,用的是我們的混凝土,將來會走出多少大學生;那座橋,能讓鄉親們少繞10公里路……這些才是實實在在的價值。”
向新而行
老兵的未來戰場
“這是公司的新型環保混凝土樣品,他吸水性特別好……”范紅朝介紹,軍人要懂得與時俱進,企業發展也得跟上時代步伐。
對于未來,范紅朝有3個目標:3年內實現生產全流程智能化,降低能耗10%以上;拓展輕質建材、預制構件等產品線,從單一供應商轉型為綜合服務商;在周邊縣域建立配送網點,讓聯城商砼的服務覆蓋面更廣。“但無論怎么發展,總部永遠在垣曲,根不能動。”他強調,就像軍人守陣地,企業也要守好家鄉這片陣地。
而對于更多想創業的退役軍人,范紅朝常說3句話:“把軍裝里的精神帶出來,把市場的規律學進去,把家鄉的需求記心上。”他認為,退役軍人創業最大的優勢不是政策扶持,而是部隊培養的品格:“忠誠能贏得信任,堅韌能克服困難,擔當能成就事業。這些品質,到什么時候都不過時。”
范紅朝從軍人到企業家,身份變了,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沒變;從保家衛國到建設家鄉,戰場換了,但“不辱使命”的擔當依舊。正如他常說的:“我們澆筑的不只是混凝土,更是家鄉的未來。”這,就是一位退役軍人創業者最樸素也最動人的誓言。
文:記者 陶登肖 攝影:記者 茹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