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從田間到車間再到云端,退役軍人崔衛蛋——

【強國復興有我·百姓故事匯】要把鄉村變成“幸福共同體”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08

記者 陶登肖

1980年出生的崔衛蛋,于1996年入伍。退役后經營過合作社,辦過養殖場。對他而言,創業從來不是一個人的逐夢之旅,而是帶著一群人奔向幸福的集體遠征。

從在外打拼的生意人到扎根鄉村的“當家人”,他的創業軌跡始終圍繞著“讓鄉親們富起來”這一核心,在田野與車間之間,開辟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創業路。

產業轉型

土地里種出“金疙瘩”

2011年,稷山縣清河鎮荊莊村還困在“幾畝薄田種小麥,一年忙到頭剩不下錢”的困境里。此時的崔衛蛋,在外創業已小有成就,但看著家鄉的落后面貌,他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放棄年收入可觀的生意,回村競選村黨支部書記。“創業不能只算個人收益賬,得算鄉村發展大賬。”這是他給自己定下的創業準則。

回村后的第一個創業項目,崔衛蛋瞄準了農業結構調整。經過調研,他發現油桃種植市場潛力大,但村民們“怕擔風險”的顧慮成了最大阻礙。崔衛蛋的破局之道很“實在”:帶頭成立愛民桃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帶著黨員干部先試先行。10個示范大棚成了他的“創業試驗田”,從選種、建棚到管護,他全程盯守,把在外打拼積累的經營思路用到田間地頭。

第二年,示范大棚迎來豐收,每棚收入超3萬元的“成績單”讓村民們徹底動了心。從200余畝到1500余畝,從露天種植到300余畝設施大棚,崔衛蛋的“油桃創業計劃”不斷升級。他不滿足于“種得好”,更要“賣得好”——推動“稷愛民”油桃拿下國家級無公害認證,打通東北三省銷路,甚至通過哈爾濱出口到中俄邊界,年銷量達800萬公斤。村民荊天順家5畝大棚年收入15萬元的故事,成了這個農業創業項目最生動的注腳。

業態拓展

小五金撬動大市場

“單一產業抗風險能力弱,必須多條腿走路。”在油桃產業穩步發展時,崔衛蛋的創業版圖開始向工業延伸。村里閑置的廠房,成了“創業孵化器”。他引進五金刀具加工企業,牽頭成立超硬材料協會,喊出“把小五金做成大產業”的口號。

這一次,他的創業邏輯是“技術+集群”。他組織企業搞技術攻堅,開發合金鉆頭系列產品,讓村里的小五金有了核心競爭力;通過協會整合資源,15家入駐企業形成產業鏈,帶動45戶村民家門口創業。“農閑搞刀具加工、農忙進油桃大棚”的模式,讓村民全年無閑時,戶均年收入達10萬元。

電商的興起,又讓崔衛蛋嗅到了新的創業機遇。他鼓勵村民觸網銷售,50余名電商從業者年增收1200余萬元,讓荊莊村的油桃和五金產品插上了數智化的翅膀。從土地里的創業到車間里的創新,再到云端上的拓展,崔衛蛋的創業思路始終跟著市場走,貼著村民需求干。

創業升華

“民生”是最終落腳點

崔衛蛋的創業字典里,“盈利”從來不是唯一指標,“民生”才是最終落腳點。在他看來,鄉村創業的最高境界,是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人。

他帶著村民整治村容村貌,轉運垃圾1532立方米,清理“五堆”125處,硬化街道,修建健康步道,讓村子舊貌換新顏;投資200余萬元建設黨群服務中心和日間照料中心,讓老人吃飯有保障、村民辦事更方便。這些“非盈利創業項目”,看似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卻筑牢了鄉村發展的民生基石。

對困難群眾的幫扶,更體現著他的創業溫度。為張某家籌錢治病、資助困難大學生、帶動500余名剩余勞動力就業……他把“不讓一個人掉隊”寫進鄉村創業的規劃書里。如今的荊莊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連續4年突破100萬元,“運城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先進村”的牌匾,正是對他“鄉村創業”最有力的認可。

從個人創業到集體創業,從產業創業到民生創業,崔衛蛋用實干詮釋著新時代鄉村創業者的擔當。他的創業故事告訴我們:最動人的創業傳奇,不只在繁華都市的寫字樓里,還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在鄉親們笑逐顏開的每一個瞬間。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