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31
炎炎夏日,一出門便如同走進了“蒸籠”。而一輛輛穿梭在城市街道上的公交車,則化身為移動的“清涼港灣”,在為市民帶來更多清涼與舒適的同時,也彰顯著城市的文明溫度。
7月29日上午6時30分,記者來到中心城區紅旗東街云鼎·云湖灣小區門口的公交站,準備乘坐第一班20路公交車。只見站臺上站著幾名市民,大家一邊吃著早餐,一邊等待公交車進站。

“我經常早上坐公交車去航天公園和老朋友下棋。最近學會了在手機上查看實時公交位置,每次公交車快過來了再出門,可以減少等待時間。”市民楊先生說。“是啊,出了門就是公交站很方便。公交車上不僅涼快,環境也好。”一旁的周先生附和。
幾分鐘過后,一輛27路公交車緩緩駛至站臺前,市民開始有序上車。緊接著,19路和20路公交車依次進站,將正在等待的市民“攬入”懷中,載著他們駛向各自的目的地。
伴隨著“敬老卡”“刷碼成功”的提示音,記者跟在市民后面,踏上了20路公交車。一上車便感覺一股涼意襲來,車內干凈整潔的環境更是讓人覺得心情舒暢。各類文明宣傳標語及公益廣告在車頂兩側整齊排列,時刻提醒市民注意一言一行。
市民都靜靜地坐在座位上,偶爾有一兩聲低沉的交談聲,也不會突然打破這份愜意與寧靜。沿途站點不斷有乘客上下車,卻始終井然有序。看到有老人上車,前排的年輕人立刻起身讓座:“大爺,您坐這兒,靠門近,下車方便。”老人連聲道謝,年輕人笑著擺擺手:“應該的。”沒有喧嘩、推擠,簡單的互動里藏著文明的密碼。

同時,記者也注意到,如今對于市民來說,下車前按動下車鈴已成為一種習慣。每次有市民準備下車,車內響起的不是“師傅,麻煩停一下”,而是幾聲清脆的“叮叮——”提示音,駕駛員聽到后便會在下一站緩緩停穩,等待市民走上站臺,再徐徐起步駛向下一個站點。
車行至蔬菜果品批發市場,一名女士拎著大包小包和記者一同下了車。“我今天準備回臨猗,現在坐公交車回家很方便,在這邊倒一下車,就可以坐104路直達臨猗縣城了。”她說。
除了方便市民日常出行外,近年來,隨著我市將公交車全部更新為新能源汽車,持續優化公交線路,配套完善智能設備,落實各項優待政策,廣大市民感受到公交服務體系更舒適、更便捷、更智慧、更溫馨。無論是設置老、弱、病、殘、孕專座,還是發放老年卡、增加敬老愛老專線,抑或是前不久推行的全國退役軍人及“三屬”憑優待證免費乘車政策,都讓市民的幸福感更加具象化。

城市給市民以溫暖和關懷,市民則回饋以文明和禮讓。不少公交車司機表示:“現在市民的素質越來越高了,搶座、大聲喧嘩的場景已十分少見,上車有序排隊、下車主動按鈴已成為習慣。大家還會自覺保持車內干凈整潔,共同維護良好的出行環境。”
返程時已近中午,烈日炙烤大地,再次踏上20路公交車,頓覺清涼舒爽。隨著公交車穩穩前行,那份清涼像一汪淺淺的泉,驅散了暑氣,也悄悄撫平了大家心頭的疲憊,讓市民在歸家路上多了幾分愜意與安穩……
(記者 祁克寧 樊慧敏 文圖)
城事心聲
這次公交車體驗,讓記者對“舒適”與“文明”有了更鮮活的理解。市民熟練查詢實時公交的細節、對車內環境的稱贊,以及年輕人起身讓座的瞬間,都是城市出行環境更加舒適、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升的生動寫照。
夏日公交車里的清涼,不僅源于空調的涼風,更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與體諒。每一個文明舉動、每一次溫暖瞬間,都足以讓人在出行過程中如沐春風。
一輛輛公交車,載的不僅是乘客,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底氣。當公交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當市民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公交車不再只是城市中流動的風景線,更是城市文明進步的窗口。相信在相關部門和市民的雙向奔赴下,公交車將化身“文明使者”,載著市民駛向更加溫暖幸福的港灣。
記者 樊慧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