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12
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陽泉市考察時,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展陳,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跡,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全市上下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大家紛紛表示,要牢記領袖囑托,頑強拼搏、真抓實干,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貢獻力量,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運城篇章。
高揚紅色文化旗幟,賡續革命精神血脈
運城革命文物資源豐富,擁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87處,可移動革命文物67件(套),省級紅色文化遺址8處,市級紅色文化遺址10處,縣級紅色文化遺址27處,同時還有許多革命故事、英雄故事。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張云表示,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深刻把握新時代文藝工作的使命擔當,團結帶領全市文藝工作者高揚紅色文化旗幟,賡續革命精神血脈。要立足運城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稷麓革命根據地、夏縣堆云洞、聞喜陳家莊等本土紅色歷史,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要創新工作機制,搭建紅色文藝創作平臺,通過重點項目扶持、采風創作、研討交流等方式,激發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要注重發揮文藝名家的示范引領作用,培養一批扎根河東大地的紅色文藝創作骨干。市文聯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團結帶領全市文藝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講好運城紅色故事,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貢獻文藝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展陳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為我們做好全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笔形奈锉Wo中心主任鐘龍剛表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作為文物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特別是要深刻領會關于“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的重大要求,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要統籌推進整體保護、深化系統研究、提升展陳質量、強化教育功能、促進融合發展,特別是要深入挖掘全市革命文物資源,用心講好運城紅色故事,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火起來”,充分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建設“一城兩區三門戶”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在‘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并對做好山西各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這為我們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文化、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運城博物館館長王大奇表示,將牢記領袖殷殷囑托,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深入挖掘運城革命文物和歷史文化資源,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注重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推動文物事業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為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推動運城高質量發展貢獻博物館力量。
以紅色故事立德樹人,用紅色教育培根鑄魂
習近平總書記在百團大戰紀念館同前來參觀的青少年學生和紀念館工作人員交流時說,“廣大青少年生逢其時,要賡續紅色血脈,樹立強國有我的遠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榮自豪的中國人,勇擔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p>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我們抓好青少年紅色文化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笔形逃の瘯?,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范安軍說,“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全市教育系統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的重大要求,持續深挖河東紅色文化精神內核和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進一步推動紅色資源向教育資源轉化,設計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教育活動,實施紅色課程融合、紅色研學實踐、紅色文化浸潤‘三紅工程’,將偉大抗戰精神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美好種子,為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強勁動力?!?/p>
運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王衛國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高校開展紅色教育指明了方向。作為有著120年辦學歷史的師范老校,運城師專黨委歷來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基因傳承,不斷挖掘學校的紅色歷史,全面優化紅色教育體系。在課程建設上,加大思政微課建設力度,通過引入案例教學、情景模擬、開展師生入職入學宣誓、參觀廉政長廊和思政長廊等方式,讓紅色課程“活起來”。下一步,將拓展實踐教學,組織學生廣泛參與紅色文化調研、志愿服務等活動,擴大紅色教育覆蓋面,不斷用紅色精神鑄魂育人。
“以紅色鑄魂,為青春導航。領袖的殷殷囑托重如千鈞,為學校開展紅色教育指明了方向。”運城中學黨委書記劉智廣表示,在紅色教育中,運城中學一直堅持立德樹人,上好鑄魂育人思政課,讓學生在青春的奮斗中沐浴著紅色教育茁壯成長。作為一所具有鮮明紅色基因的時代名校,運城中學黨委將深入推動紅色教育在校園落地生根。一是筑牢思想根基,讓紅色信仰扎根心田。深挖運城中學紅色基因,把紅色教育納入思政課核心內容,通過“紅色故事我來講”“重走紅色足跡”等活動,引導青少年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感悟初心使命,堅定“四個自信”,讓紅色信仰成為青春航向的“定盤星”。二是創新教育載體,讓紅色文化浸潤成長。立足校園實際,打造“紅色文化園”“黨史學習角”等陣地,開發紅色校本課程,利用VR技術重現革命場景,讓青少年在沉浸式體驗中觸摸歷史溫度。三是強化榜樣引領,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選樹踐行紅色精神的杰出校友和學生典型,發揮社團組織作用,黨員教師帶頭講好紅色故事,言傳身教感染學生,形成“師生共學紅色歷史、同傳紅色基因”的良好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少年的殷殷囑托,進一步增強了教育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了我們做好紅色教育的責任感和主動性?!笔袑嶒炛袑W黨委書記、校長劉榮艷表示,作為運城初中教育的“領頭雁”,市實驗中學黨委將牢記領袖囑托,以“黨建+”為引領,在紅色文化的“資源活化、課程轉化、實踐深化、認識內化”上下功夫,不斷豐富創新初中思政教育,著力構建現代化育人體系。一是以“黨建+實踐”構建“行走的思政課堂”。組織師生走進紅色教育基地,通過實地參觀、重走抗戰路、志愿講解等活動,開展“紅色足跡”研學,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革命精神,厚植家國情懷。二是以“黨建+德育”形成“開放的育人體系”。堅持將紅色精神融入德育課程,通過“英烈故事我來講”“紅色班會課”等活動,營造“時時受教育、處處有紅色”的氛圍,讓紅色成為學生成長的底色。三是以“黨建+課程”打造“多元的課程樣態”。扎實推進思政課程化和課程思政化,深挖紅色資源與學科融合點,讓紅色教育接地氣、有溫度、見實效。
充分用好紅色資源,助力民族復興偉業
本土作家杜流程耗時22年創作了長篇傳記文學《嘉康杰》,同時投身河東紅色文化微電影拍攝與文化展館創辦,用實際行動堅守著傳承紅色文化的使命?!傲暯娇倳浀闹匾v話重要指示,讓我倍受鼓舞,對進一步弘揚河東紅色文化充滿了信心。20多年來,我始終鎖定河東紅色文化這個主題,初步實現了‘線下閱讀書,線上有聲書,公益作講座,故事影視化’的設想?!倍帕鞒陶f,“最近,我們在嵐山根·運城印象建成河東紅色文化館,于‘七一’當天正式對外開放,通過展板、展陳、講座、微電影等形式,構建起河東紅色文化新的宣傳矩陣。我有信心和決心深入持久地講好運城紅色故事,賡續紅色基因,開發更多的紅色文化產品,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讓河東紅色文化真正‘活起來’‘火起來’?!?/p>
“我們將牢記領袖囑托,講好紅色故事,引導廣大青少年從中汲取信仰力量,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迸R猗縣關工委主任關英才表示,作為黨和政府聯系青少年的橋梁和紐帶,臨猗縣關工委將創新工作思路,重點在“新”上求突破、在“實”上下功夫、在“趣”上做文章、在“活”上見成效,創新開展紅色情景劇創作展演,配合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持續深化“延安精神進校園”活動,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使青少年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黨的光輝歷程、凝聚砥礪奮進力量,教育引導青少年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更加堅定了我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信心?!丙}湖區第十實驗學校校長劉寶柱表示,將進一步把紅色教育融入日常,打造沉浸式思政課堂,并組織開展“重走抗戰路”研學、老兵講堂等活動,讓歷史課本走進心靈,讓青少年觸摸歷史溫度;厚植家國情懷,積極利用主題班會時間傳遞給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并與社會相關機構搭建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科技創新活動,在無形中強化擔當意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錘煉本領;建立長效化浸潤機制,打造校園文化長廊,陳列抗戰時期教育救國史料,讓精神傳承成為校園生活的自然脈動。
運城學院青年學子彭佳淇今年以來以數碼版畫為載體,細致勾勒老黨員的生平事跡,描摹黨員的信仰初心,為賡續紅色血脈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傲暯娇倳洀娬{,百團大戰的歷史壯舉,充分展現了我們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現了黨領導的人民戰爭的磅礴力量。這讓廣大青年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迸砑唁勘硎?,將積極學習紅色歷史,感悟紅色精神內涵,將個人追求融入時代洪流;深耕紅色文化創作,用生動的視覺語言講好黨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紅色精神通過畫作直抵人心,把個人的藝術追求融入時代發展大局,讓畫筆緊隨時代腳步,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助力民族復興偉業添磚加瓦。
本報記者 趙卓菁 游映霞 李宏偉 董戰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