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法治>

法槌敲響生態警鐘

——夏縣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公開審理一起盜伐林木案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09

電子報刊

記者 張君蓉

一場“家門口”的庭審,為何讓村民直呼“長見識”?

7月4日,夏縣祁家河鄉“夏都驛站”,國徽高懸,旁聽席上擠滿了村民。隨著法槌落下,一起盜伐林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在此公開審理。這場看似尋常的庭審,卻因“專業陪審員”“生態修復賠償”“沉浸式普法”等創新元素,成為我市踐行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鮮活注腳。當法槌聲與村民的驚嘆聲交織,一場關于法治與生態的深刻對話,在黃河岸邊的鄉鎮里展開。

三村民的“糊涂賬”與生態紅線

時間退回今年1月,祁家河鄉村民張某、楊某、劉某三人盯上了村集體林場的柏樹。短短兩日內,他們攜帶油鋸、斧頭,分兩次盜伐10棵柏樹,總價值9250元。本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卻因村民舉報落入法網。

“砍樹能賣幾個錢?真要坐牢?”庭審前,旁聽村民中不乏這樣的議論。然而,當公訴機關亮出證據——從盜伐工具到林木鑒定報告,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條文解讀,三人的“糊涂賬”逐漸清晰:盜伐林木不僅觸犯刑法,更因破壞生態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司法機關如何破解“生態賬本”

與普通庭審不同,此案合議庭由7人組成,不僅由夏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任志敏擔任審判長,還邀請4名長期從事林業工作的專業人民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公訴機關則由該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衛梅生出庭支持公訴。他們的加入,讓生態保護的司法裁判更具專業性與公信力。

“這些柏樹年均固碳量是多少?補種樹苗能否恢復生態功能?”陪審員的發問直擊要害。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起訴人當庭出示鑒定意見和現場照片:被盜伐區域地表裸露,水土流失風險顯著增加。生態修復費用核算顯示,補種樹木所需土壤修復費用2779元。

“以前覺得砍樹就是‘靠山吃山’,今天才明白這是破壞‘綠水青山’。”旁聽村民李大爺感慨。法庭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生態損害+經濟賠償”雙維度釋法,讓村民直觀感受到“生態賬”與“法律賬”的關聯。

從“對抗”到“共治”的司法智慧

案件審理中,一個細節引發關注:三被告起初對附帶民事賠償態度不認同,認為“判刑就行”。但當法官展示祁家河鄉生態修復規劃圖,并告知“賠償金將用于種植側柏、修復水源”時,三人態度轉變,當庭表示自愿認罪認罰。

“司法的溫度,在于讓違法者成為生態保護的參與者。”任志敏表示。通過“調解+科普+警示”模式,案件實現了三個突破:責任共擔,三被告共同承擔生態修復費用,避免“一人犯罪、集體埋單”;技術賦能,林業專家參與庭審,協助制定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案”;普法教育,通過巡回法庭公開審理,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此案是市中級人民法院推行“巡回法庭進鄉村”的縮影。近年來,我市將法庭搬到果園、景區、林區,以“三貼近”原則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過去覺得打官司費時費力,現在法官到家門口斷案,既解氣又長知識!”村民常大娘感慨。

這場庭審,不僅讓三被告承擔了法律后果,更在村民心中播下法治的種子。從“砍樹人”到“護林員”,從“旁觀者”到“參與者”,我市正以踐行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構建起政府主導、司法保障、全民共治的生態保護新格局。

正如一位護林員在庭審后所言:“以前巡山靠腿,現在普法靠巡回法庭。有了這些‘生態法官’,咱們的‘綠水青山’更有保障了!”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