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04
□魏予峰
清晨,陽光明媚,微風(fēng)習(xí)習(xí),花香撲鼻,天空蔚藍中凸顯出片片白云,好一幅賞心悅目的畫卷。這樣晴好的清晨,最宜邂逅溫暖。
按照垣曲的習(xí)俗,端午清晨應(yīng)該買一束艾蒿放在家門口,起到驅(qū)邪避災(zāi)的作用。于是,我開車來到文化宮前的早市來購買。車慢慢行進,我仔細觀察兩邊有沒有賣艾蒿的,品相怎么樣。不一會兒,我的目光聚集在一家放著又高又大的艾蒿攤位上。那是怎樣蓬勃的艾蒿,葉片沾著未干的晨露,葉脈里仿佛流淌著月光,莖稈挺得筆直,像是等待被托付的信使。
“艾蒿怎么賣?”我搖下車窗問道。攤位前的夫婦聞聲轉(zhuǎn)身,臉上的笑意比朝陽更溫軟:“沒有了,剛賣完了。”男人抬手抹了把額角的汗,女人卻彎下腰,拿起一把艾蒿,打開車門放到我的副駕駛:“看你是自家過日子用,這把你拿去!”
我慌忙伸手摸向口袋,詢問價格。女人卻笑著說:“不用,不用,端午送艾,本就圖個吉利。”男人也微笑著對我揮揮手,關(guān)上了車門。副駕駛上的艾蒿散發(fā)出的清香漫進鼻腔,混合著陽光的暖,在胸腔里釀成一汪清泉。車子起步時,后視鏡里的夫婦還在揮手,他們的身影漸漸縮小,卻像兩枚溫熱的印章,在我心上烙下清晰的紋路。
望著后視鏡里漸漸遠去的身影,我心中感慨萬千。在垣曲生活的數(shù)十載光陰里,聽過太多對當?shù)厝说钠娭裕纱藭r副駕駛座上的艾蒿還帶著夫婦指尖的余溫,他們的微笑比任何言辭都更有力量,讓我真切感受到“垣曲人民是一家”。去過很多大都市和鄉(xiāng)村,唯有這對平凡夫妻的笑臉,讓我覺得這世間最燦爛、最溫馨、最絕世的笑臉,像清晨的第一縷天光,照亮了所有偏見織就的霧靄。
世人總說,這是個被物欲催熟的時代,人心裹著層層硬殼,生怕被輕易灼傷。可當陌生的善意突然降臨,當那束無須回報的艾蒿遞到眼前,我才懂得:原來人性的底色從來不是計較,而是本能的溫暖。垣曲的山水正在日新月異地生長,寬闊的道路通向遠方,景區(qū)的標牌在陽光下閃爍,越來越多的腳步叩響這片土地的門扉。而真正能讓遠方來客記住的,從來不是鋼筋水泥的高度,而是市井煙火里的溫度——是街頭相遇時的一個微笑,是困境中伸來的一雙援手,是像艾蒿一樣默默傳遞的溫情!
回到家,我將艾蒿斜插在門楣。艾葉在晨風(fēng)中輕輕顫動,漏下細碎的光影。忽然想起《詩經(jīng)》里“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的句子,古人采艾,采的是相思與牽掛;今人送艾,送的是陌生卻真摯的情分。原來千年的光陰流轉(zhuǎn),不變的始終是人心對溫暖的渴望。
風(fēng)穿過門廊,攜來艾香陣陣。這束帶著故事的草葉,終將在時光里漸漸干枯,可那些瞬間定格的善意,卻會在記憶里永遠蔥蘢。
愿垣曲的每一扇門楣都能懸起這樣的艾蒿,讓每一縷香都成為溫情的注腳——當微笑成為風(fēng)景,當善意成為習(xí)慣,這座小城的明天,定會像朝陽般璀璨明亮。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wù)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