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04
6月的驕陽穿過梧桐樹的枝椏,將斑駁光影傾灑在永濟市城西街道“陳潼蘭調解工作室”的門牌上。66歲的陳潼蘭輕輕握著老人的手溫言安慰,滿頭銀發在陽光里流轉著柔和的光暈。這位曾在基層一線乘風破浪的女干部,退休十三載,把調解工作室化作群眾心中的“溫暖港灣”,以“法、理、情”為針,細細縫補基層社會的“千絲萬縷”。
退休不褪色的初心堅守
“陳主任,您可一定要幫幫我們!”2012年,剛卸下永濟市城西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重擔的陳潼蘭,被幾位老人焦急的求助聲揪住了心。面對“該享清福”的勸說,她卻毅然接過了永濟市司法局人民調解員的聘書。“在基層摸爬滾打30年,哪能對老百姓的鬧心事坐視不理?”陳潼蘭說道。
陳潼蘭的辦公桌上,常年整齊碼放著兩摞書:一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信訪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規匯編,另一摞則是陳潼蘭密密麻麻手寫的調解筆記。“剛開始調解宅基地糾紛,當事人一拍桌子,我嚇得手直哆嗦。”她指著筆記里泛黃的頁面,感慨道:“后來琢磨出‘七字訣’——‘勤’跑腿、‘畏’難輸、‘訪’民情、依‘法’理、講道‘理’、付真‘情’、求‘和’諧。”每個字都浸潤著她奮戰基層一線30多年的調解氣息。如今,這本厚厚的筆記已累積23萬字,成了全市年輕調解員爭相學習的“實戰寶典”。
“五心調解法”的溫度
陳潼蘭的調解方式,既有雷厲風行的“硬核”,更有春風化雨的溫情。
“展老板,人命關天,這可不是能糊弄過去的事兒!”2022年8月的一天,陳潼蘭的一通電話,讓包工頭展某瞬間緊張起來。永濟市介峪口村村民王大姐的丈夫被拖欠2萬元工錢,偏偏又查出肝癌晚期。陳潼蘭騎著電動自行車三赴工地,甚至堵在展某家門口,苦口婆心卻不乏態度強硬:“今晚拿不出住院費,我就住你家不走了!”當晚10點,1萬元救命錢及時送到王大姐手中,剩余欠款也在當月月底全部結清。
這樣的“硬核”調解,在陳潼蘭的工作經歷中屢見不鮮。但更多時候,她像一位體貼入微的“知心長輩”——為鬧離婚的小夫妻泡上熱茶,徹夜長談;幫獨居老人撰寫訴狀,逐字逐句耐心解讀;自掏腰包,為討薪農民工購置返程車票。“要做好調解工作就得有‘信心’,對當事人有‘耐心’,處理案情得‘細心’,幫扶弱者需‘熱心’,化解矛盾離不開‘愛心’。調解不是和稀泥,是要讓雙方都感受到法律的溫度。”這是陳潼蘭對調解工作的深刻感悟。
去年寒冬,為了幫助12位農民工討薪,陳潼蘭在零下10攝氏度的工地上堅守3天,最終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讓承包商心服口服:“陳阿姨,您這股子較真勁兒,我打心底佩服!”
“銀發調解隊”的“主心骨”
陳潼蘭深知,個人的力量有限。在她的感召和帶領下,一支由7名退休干部組成的“銀發調解隊”凝聚起來。
“老王,明早去趙杏村調解宅基地糾紛,學習教育資料別落下。”每周一的調解室例會,陳潼蘭總會帶領團隊認真學習中央、省、市重大決策部署和法律法規案例。這支由7名退休干部組成的“銀發調解隊”,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是他們的執著。在她的帶領下,調解工作室的墻上錦旗如林,其中一面繡著“調解千家事,溫暖萬人心”的錦旗,是2021年司法部授予城西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時,群眾自發贈送的。
最令陳潼蘭驕傲的,是這樣一組亮眼的數據:十年間,她成功調解糾紛900多起,成功率高達98%;助力110個家庭破鏡重圓,幫230名農民工討回血汗錢,為130位老人尋得幸福晚年。今年5月,山西廣播電視臺《調解“晉”行時》欄目拍攝時,記錄下她調解物業糾紛的一幕:她蹲在地上仔細查看漏水管道,衣服沾滿灰塵也渾然不覺,嘴里念叨著:“管道老化確實該換,物業也得擔責,咱們各退一步……”
退休13年,陳潼蘭把調解工作室打造成了群眾信賴的“民心驛站”。有人送來自家種的新鮮蔬果,有人敲鑼打鼓送來錦旗,還有人從外地遠道而來致謝。她總是笑著說:“把事兒解決了,我就踏實了。”眼下,作為受表彰的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她又忙著準備給退休干部銀發調解員作輔導培訓,給社區居民宣講民法典知識……備課筆記上一行大字蒼勁有力:“退休只是換個地方為人民服務。”
調解工作室窗臺上的綠蘿沿著墻壁生長,恰似陳潼蘭用“法、理、情”編織的和諧之網,在基層的沃土中深深扎根,蓬勃向上,生生不息。
(本報記者 邢智軒 通訊員 李 奇)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