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02
在鹽湖區南城中心幼兒園內,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態課堂”正在進行。這里,廢舊材料不再是被丟棄的“垃圾”,而是孩子們眼中創意無限的“寶藏”。“生態課堂”生動踐行著綠色環保的教學理念,為幼兒環保教育寫下生動注腳。
變廢為寶
幼兒園里的“魔法”課
走進幼兒園,處處可見環保創意的巧思。在手工區,一些看似普通的紐扣、彩條,搖身一變成為“紐扣手鏈”制作材料,孩子們用小手串起色彩斑斕的童趣;教室墻面上,繪著可愛圖案的彩繪石頭組成“獨一無二的你”主題裝飾,這些石頭本是被遺忘在角落的“廢棄物”,經孩子和老師的創意涂鴉,成為傳遞自我認同的獨特載體。

廢紙變教具
“三只小豬蓋房子”故事盒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廢舊紙盒化身故事場景,簡單的卡紙剪出小豬、狼和房子,生動還原經典故事場景。還有那懸掛在教室天花板的花朵裝飾,以廢舊布料為花瓣,松果、藤球做花蕊,搭配綠植藤蔓,為教室增添了自然的生機,每一件作品都在傳達:廢品,也能綻放精彩。
在自然角,幼兒用樹枝、黏土制作了梅花盆栽。樹枝來自校園修剪的殘枝,黏土是創作剩余材料,在一起搭配出雅致的中式盆景;廢舊泡沫、蛋殼變身“花園小景”,花朵、蘑菇形態各異,盡顯孩子對自然的想象。這些作品不僅裝點校園,更將環保理念融入日常學習與游戲,在孩子心中播下綠色種子。
環保習慣
從校園延伸至家庭
環保教育不止于校園。南城中心幼兒園通過“環保小任務”,鼓勵孩子們在家踐行綠色生活。比如,糖糖小朋友受幼兒園“變廢為寶”啟發,和家長一起用樹枝、麻繩制作收納盒,用于整理書桌小物件;有的家庭將快遞紙箱改造成“家庭圖書角”“玩具收納箱”,讓廢品繼續發光發熱……

紙質燈飾裝點空間
家長們反饋,孩子在家成了“環保小監督員”:飯前主動檢查水龍頭是否關緊,提醒家人“節約用水,像在幼兒園一樣”;購物時要求使用布袋,還認真給家人科普“減少塑料袋,保護地球”;舊物回收時,能清晰分類紙張、塑料、金屬,把校園所學扎實落地。這些細微變化,讓環保從課堂理念,真正成為家庭生活日常。
資源循環
環保之花持續綻放
“親子手工時光”是幼兒園環保教育的延伸亮點。每周末,不少家庭會開啟“廢品創意挑戰”:用舊衣物縫制抱枕、玩偶,讓布料重歸溫馨;將飲料瓶切割并繪畫涂色,變成桌面小花瓶、筆筒;廢舊CD碟片拼貼成裝飾畫,點亮墻面……家長陪伴孩子動手的過程,既有創意迸發,也是環保理念的深度傳遞。

廢紙變教具
有家長分享,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時,孩子會認真講解“老師說要節約資源”,還會給家長“上環保課”。這種雙向互動,使家長從“參與者”變為“同行者”,和孩子共同探索廢品的“重生密碼”,讓家庭成為環保教育的第二課堂。
幼兒園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該園將繼續深耕綠色環保教育,拓展“變廢為寶”的創意邊界,讓環保之花在校園和家庭中持續綻放,為培養有責任感、有環保意識的新時代小公民,筑牢成長根基,書寫屬于孩子們的綠色成長故事。 (記者 趙茜 文圖)
記者手記
環保為翼 綠色接力
鹽湖區南城中心幼兒園的“變廢為寶”實踐,是綠色教育的生動樣本。在這里,環保不是生硬的知識灌輸,而是融入故事、手工的真實體驗。孩子們在創作中理解“資源循環”,在行動中踐行“綠色生活”,這份對環境的珍視,將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珍貴底色。
當校園環保與家庭實踐深度融合,環保便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期待更多幼兒園和家庭加入這場“綠色接力”,讓變廢為寶的智慧化作全社會的環保自覺,讓孩子們在碧水藍天、物盡其用的世界里,擁抱可持續的未來。
記者 趙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