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30
□記者 樊慧敏
近日,運城市公共自行車服務有限公司發布公告,提醒尚未辦理押金退還的市民盡快辦理公共自行車押金退還手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現今,曾經整齊排列在中心城區人行道上的公共自行車已被全部清退,原有的公共自行車車樁也已被全部拆除。
無獨有偶,近期安徽、山東、黑龍江等地的公共自行車項目也接連按下停止鍵,曾經遍布街頭巷尾的固定車樁,在完成歷史使命后紛紛“退場”。
作為打通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早期方案,公共自行車曾是各地政府部門對低碳出行的制度性探索。在技術條件有限的時期,這種“有樁”模式用物理約束確保了車輛的有序管理,既為市民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也讓綠色出行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為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重要補充。
然而,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逐漸加快,公共自行車的短板逐漸顯現,固定站點借還不便、騎行不夠舒適等問題,再加上其他更為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的沖擊,導致公共自行車的使用率大幅降低,最終陷入“無人問津”的局面。
公共自行車的退出,不意味著城市末端公共交通的衰落,共享單車及共享電動自行車的接棒,讓城市末端交通進入了“無樁”時代。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動自行車以更靈活的使用方式、更廣泛的覆蓋范圍和更便捷的操作流程,迅速贏得市場青睞,不僅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還為城市綠色出行注入了更多活力。
如今,在我市中心城區,掃碼就可騎行的“小藍”共享電動自行車,已成為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首選。為提升廣大市民的騎行安全性和舒適度,相關運營公司會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適時對各自運營的“小藍”進行更新,在回收臟污、破損車輛的同時,對原有車輛進行技術升級,通過技術賦能,進一步提升騎行體驗、規范停車秩序。
今年“五一”假期前后,中心城區街頭的“小藍”又經歷了一次技術革新。此次升級后的“小藍”搭載液冷電機和自動調光車燈,配備了加寬座椅和減震車把,不僅實現了從“能騎”到“好騎”的體驗升級,還通過90度垂直停車技術助力破解“無樁”模式的痛點——停車亂象。當用戶在劃線區域停車時,車輛系統會強制校準車身與道路呈直角,否則無法鎖車。這種“技術硬約束”不僅減少了運維人員擺正車輛的工作量,降低了城市治理的難度,也讓“車頭同向、停車入框”從倡導變為規則。
當公共自行車成為歷史,共享單車及共享電動自行車正在書寫城市治理新密碼。從固定點位到無樁覆蓋,從刷IC卡到掃碼開鎖,技術進步始終是推動末端交通變革的核心動力。在“小藍”升級過程中,不僅有技術的賦能,還藏著治理的溫度,90度垂直停車技術的應用,在效率與規范間找到了平衡點。這種治理智慧同樣適用于更廣泛的城市管理場景,不是用“一刀切”的禁令消除問題,而是通過技術創新讓規則變得可執行、可感知。
站在城市發展的維度看,從“有樁”到“無樁”的變遷,本質上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縮影。隨著公共自行車逐漸退場,共享電動自行車正開啟城市末端公共交通新篇章。在此背景下,城市治理不再是單方面的管制,而是多方參與的協同。未來,城市末端交通的形態或許會繼續演變,但不變的是“以人為本”的治理初心——讓每一次出行都更便捷,讓每一條街道都更有序,讓城市生活更有溫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