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時間:2025-06-27
吳 丹
從校園到社會,從求學到立業,是一個巨大的生活轉換期。找到心儀工作,融入職場生活,適應人際關系,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而言,每一項都是不小的挑戰。這一階段的年輕人,開始獨立面對各種生活壓力,最需要精心引導,最需要悉心幫扶。
有人說,人生第一份工作,不管過去多久,都記憶猶新。對個人而言,進入職場的過程中,觀念的碰撞、素養的提升,難也好,易也好,順也罷,逆也罷,放到人生的長河里看,都有可能成為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
從社會角度看,給年輕人搭橋鋪路,為他們減一點干事創業的后顧之憂,增一些以夢為馬的精神底氣,既是應有的人文關懷,也有助于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當代青年,生逢其時,在許多方面有了更優渥的條件,但也遇到了一些過去從未遇到過的新情況。比如,高學歷者增多,就業市場競爭更激烈;信息和技術加速迭代,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能;虛擬世界精彩紛呈,現實人際交往疏離感更強等等。這些挑戰,要求當代青年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心理韌性,也需要社會在青年成長的關鍵處、要緊時,拉一把、幫一下,讓他們感受到關愛就在身邊、關懷就在眼前。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當代青年對人生和未來的期許更加多樣化、個性化。他們更加關注就業質量、個體感受,愿意花更多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對新領域、新業態持更開放的態度。為年輕人提供發展便利,要以發展的眼光去了解、分析青年在想什么、做什么、要什么,不斷完善政策、更新服務,更好滿足他們的新需求新期待。
馬克思曾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緊跟時代變化、把握青年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大發展空間、搭建更寬廣舞臺,更好享受時代進步成果的新一代青年,必將以更澎湃的創造力回饋時代、回饋國家。
(據《人民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