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26
芮城、平陸、永濟、垣曲……近日,在聞喜縣陳家莊紅色教育基地的太岳三地委會議室舊址內,按照地區劃分的一張張泛黃的地契整齊地擺放在桌子上,無聲地訴說著土地改革的崢嶸歲月。

這些地契,用塑封袋仔細包裝著,上面用字條清楚地標注了地契的地理位置、歷史信息等內容。這些,都是民間收藏愛好者馬福平的“紅色藏品”。10年來,在父親馬越方的影響下,馬福平收集了許多地契、徽章、老照片等紅色物件。如今,他最大的心愿是讓這些藏品“活”起來,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成為大家銘記革命歷史、傳承紅色精神的鮮活教材。
辦“移動”展覽
4月初,馬福平走進太岳三地委會議室舊址,看到大窯洞內懸掛著土地改革時期的老照片,卻沒有佐證這一重要歷程的其他實物。“這里沒有一張晉南地區的土地證,也沒有《中國土地法大綱》的實物,挺可惜的。可這些東西,我有啊!”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馬福平激動地說。
隨后,馬福平便與陳家莊紅色教育基地取得聯系,想在太岳三地委會議室舊址內不定時展出自己的藏品,讓大家通過這些老物件更好地了解土改歷程。在之后的1個多月里,馬福平將自己多年的藏品逐一梳理歸類,精心挑選出與土地改革相關的部分,篩選出了1200余份詳細記錄時間、地點和人物的地契,并按照地區分類整理。
“我整理了1949年3月至1953年期間的文獻資料,有土地證、房窯證,以及當時頒發的草契與正契。這些資料有晉綏邊區政府、農會頒發的,也有根據土地法大綱頒發的,涵蓋運城13個縣(市、區),甚至還有一些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福建、陜西等地的文獻資料。”馬福平說。
就這樣,馬福平帶著藏品,來到了太岳三地委會議室舊址,將這些地契一一陳列。
“這份是草契,這份是正契……”馬福平的指尖撫過那些泛黃的紙頁,如數家珍地道出每份地契背后的故事(上圖)。在他眼中,這不僅是泛黃的紙張,更是歷史的有力見證。據馬福平介紹,其珍藏的2000余件地契,時間最早的可追溯至明朝萬歷年,最近的則定格在1954年,這也是地契歷史的終結。
“這些地契年代久遠,紙張脆弱,長期公開展覽確實難以妥善保存。但我有一個想法,只要時間允許,我就拉著行李箱過來,隨時‘送展上門’。”馬福平說。
讓藏品“說話”
在馬福平的收藏中,除了地契,還有錢幣、老照片、老結婚證、老畢業證等。“這些物件用最真實的影像和文字記錄,見證了我們社會的發展變遷,我收集這些就是希望將河東的文化更完整地呈現給大家。”馬福平說。
“你看,這張畢業證多漂亮,充分證明了黨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在他看來,每一件藏品,都有一段獨特的故事;每一件藏品,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為此,他積極尋求與學校、紅色教育基地的合作。他表示,如果學校有意愿在紅色文化教育方面開展合作,讓學生們更深入地了解歷史,他將非常樂意提供幫助,可以帶著自己的藏品走進校園,為學生們上一堂生動的歷史課,讓課本上的文字變成眼前真實可感的歷史實物。
對于像陳家莊這樣的紅色教育基地,馬福平也敞開合作的大門。他愿意帶著相關藏品前往基地,開展不定時展覽,豐富基地的展示內容,為參觀者帶來更全面、更立體的紅色文化體驗。
“我還計劃在自己經營的賓館內開設一個微型展廳,將父親和我多年收集的藏品放入其中,讓更多人看到這些珍貴的老物件,了解運城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狀況。”馬福平說。
從開始收藏至今的10年間,馬福平從未停止探索如何讓藏品發揮更大價值。他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將這些可見可感的、承載歷史記憶的紅色藏品展示給全社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歷史、銘記歷史,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繼續傳承與發揚。
□記者 陶登肖 郝麗莎 文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