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6-24
本報訊(記者 游映霞)6月1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山西稷山郭家棗園遺址(2009)東周時期炭化植物遺存分析成果,認定該地屬典型中國北方旱作農業傳統,為研究古代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郭家棗園遺址位于稷山縣下王尹村西南,地處臨汾盆地南段的峨嵋臺地,汾河自其北側匯入黃河。2009年7月,稷山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與太陽鄉文化站在文物普查中發現該遺址,其總面積近100萬平方米。同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遺址展開發掘,在3個發掘區共布設92個5米×5米探方,發掘面積近2300平方米,出土遺存顯示遺址涵蓋仰韶文化晚期、廟底溝文化二期和東周時期等多個文化堆積。
本次研究的浮選材料均取自2009年發掘的東周時期遺存,19份土樣來自17個重要遺跡單位。考古人員采用小水桶浮選法從土壤中提取炭化植物遺存,后在山東大學植物考古實驗室完成分類、鑒定、統計分析和拍照工作。
研究顯示,遺址東周時期炭化植物種子和果實包含粟、黍、小麥、大豆4種農作物,同時發現黍亞科、藜科、豆科、唇形科植物種子及少量果殼。其中,粟為主要農作物,黍次之,小麥和大豆較少,呈現典型北方旱作農業特征。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未發現文獻記載的水稻遺存,小麥和大豆數量也相對較少。專家分析,這或與文獻記載的概括性、遺址地貌環境、聚落等級,考古發掘及植物考古工作局限性等有一定關系,強調歷史農業研究需結合文獻與植物考古發現。
此外,經測定,遺址中小麥遺存年代為春秋時期。盡管數量有限,卻為研究提供關鍵線索。東周至秦漢是小麥在山西地區推廣的重要階段,隨著時間推移,小麥在農作物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結合我國青銅時代小麥集中分布于黃河流域,且在甘青和關中地區地位略高于海岱和中原地區的研究結論,專家推測,晉南緊鄰關中地區,東周時期小麥種植情況與文獻記載一致應較為普遍,不同地區的小麥種植規模有一定差異。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