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10
□記者 薛麗娟
文物名片
主角:何紹基行書條幅
出生時間:清代
尺寸:縱122厘米、橫29.5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自古以來,書畫便是心靈的詩箋,能于筆墨間調節情緒、滋養心靈。鹽湖區博物館館藏中,何紹基行書條幅便是此等佳作。其墨韻流轉,兼具書法靈動之美與深邃文化意趣,為世人心靈構筑起一片寧靜且充滿力量的棲息之地。此行書條幅為紙本,縱122厘米、橫29.5厘米,經征集入藏。作品獨具匠心,左側書跡與右側款印信息相互映襯,完美融合了藝術欣賞與文化解讀,既展現出何紹基作為清代書法大家的卓越藝術水準,又傳遞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
何紹基,這位活躍于晚清時期的文化巨擘,字子貞,號東洲居士,在書法和文學領域均占有重要地位。書法上,他篆、隸、行、楷皆通,尤擅行書與隸書。其行書融合顏真卿之雄渾、歐陽詢之險峻,獨創“回腕法”,筆力雄健,意態超逸,被譽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文學創作上,他主張“詩文書畫,貴乎真意”,詩文兼具學識與性情。此外,何紹基治學嚴謹,對經史子集研究頗深。其藝術成就既源于天賦,更得益于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堪稱清代文化史上一座令人仰止的豐碑。
再觀這幅行書條幅,《黃庭經》的字句在何紹基筆下可謂煥發出另一種魅力。從筆法上看,靈動與厚重兼具,線條粗細變化自然流暢。書寫“負甲持符開七門”時,筆畫牽連之處如行云流水,盡顯行書“游絲引帶”之妙;而在“此非枝葉實是根”一句中,字形大小錯落,字間呼應連貫,于變化中蘊含和諧之美。“回腕法”的運用,使筆下線條剛勁又不失婉轉,每一個字皆似有生命,彰顯了書法大家的深厚功力。
《黃庭經》中的“負甲持符開七門,此非枝葉實是根,晝夜思之可長存,仙人道士非可神”寥寥數語,雖簡短卻蘊含著道家深邃的養生與哲學思想。“負甲持符開七門”運用隱喻手法,暗指人體經絡氣血運行,強調疏通體內關竅;“此非枝葉實是根”則一語點明養生的關鍵在于抓住根本,就像樹木需重視根系培育,而非僅關注表面枝葉一樣,提醒人們應關注自身內在元氣修養。“晝夜思之可長存”倡導人們通過堅持不懈的內省與修行,實現身心和諧、延年益壽;“仙人道士非可神”更是振聾發聵,打破對神靈的盲目迷信,引導人們回歸對自身潛能的挖掘,體現了道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動精神。
從藝術表達看,何紹基以書法轉譯經典,使文字超越了單純的文本層面,獲得了視覺化的藝術呈現。落款“子貞何紹基”及鈐印“何紹基印”“子貞”,不僅標明作者身份,更成為作品藝術構成的重要部分。白文印章于素紙墨字間,增添古樸雅致之氣,體現中國傳統書畫“詩書畫印”一體的美學特征。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何紹基行書條幅及所錄《黃庭經》句所蘊含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它倡導“務實為本”的生活態度,提醒人們在追求物質繁華時,不能忽視內在精神滋養,就如同“非枝葉實是根”所告誡的那樣,無論在職場發展還是個人成長中,都要夯實內在根基,積累真才實學。同時,它強調“專注內修”的自我提升,“晝夜思之可長存”啟示我們無論知識學習、技能精進還是心性修養,都需專注堅持、思考實踐。“仙人道士非可神”則啟示我們破除迷信,不盲目依賴外部力量,而是相信自身的努力,面對挑戰,與其寄托于虛幻的“捷徑”,不如激發內在潛能,以積極的行動去創造價值。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