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在溫暖家庭中“穿針引線”

——探訪家庭教育指導師郭淑云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09

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更多家長開始關注家庭教育問題,“家庭教育指導師”這一職業應運而生。他們從專業的視角為家長答疑解惑,也讓越來越多的家庭和諧溝通,因此,他們也被稱為“家庭引路人”。6月7日,記者走進鹽湖區墨香書海家庭圖書館,在這里,探訪家庭教育指導師郭淑云為無數家庭“引路”的動人故事。

蛻變:從“媒體人”到“家庭引路人”

2019年的春天,在運城墨香書海家庭圖書館(以下簡稱墨香書海)里,郭淑云抱著給孩子挑選繪本的目的踏入其中,卻未曾料想,這一腳邁進,就此開啟了一場從“媒體人”到“家庭引路人”的蛻變。

“書中自有答案”

大學時期的郭淑云,是班級里公認的“實踐派”。新聞專業出身的她,在大三時期便穿梭于當地的電臺、電視臺、報社,積累工作經驗。2012年,大學畢業后,她帶著對家鄉的眷戀從湖南回到山西臨汾,卻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陷入了迷茫。“當發現行業還停留在傳統模式,而自己的所學所思難以落地時,挫敗感像潮水一樣涌來。”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郭淑云感慨不已。

在家鄉工作的8年里,郭淑云始終在尋找“能觸達人心”的事業切口。2019年,隨著孩子即將步入幼兒園,她與丈夫選擇定居運城。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結識了墨香書海的創始人許雙寶老師,也第一次走進“家庭教育指導”這個熟悉又陌生的領域。能和家長們聊孩子的哭鬧、聊夫妻間的困惑,讓當時的她感覺更像在觸摸真實的生活肌理。

最初接觸家庭教育課程,郭淑云坦言自己是抱著“為孩子鋪路”的功利心。然而,在第一堂神經語言程序學課上,許老師對“12種溝通假設”的上百遍拆解,讓她如夢初醒。“原來我一直用‘媒體人’的姿態對待家人,卻從未真正‘看見’孩子和丈夫的需求。”她說。她至今記得第一次翻開《愛的五種語言》的那個深夜,書中“孩子的行為問題,本質是心理需求未被滿足”的觀點,像一束光照亮了她的育兒困惑。從那以后,她開始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學會了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讀懂了丈夫的愛意表達。

在墨香書海的書架間,郭淑云完成了從“學習者”到“踐行者”的蛻變。她不再只是單純地從媒體人的視角去觀察和報道生活,而是深入到家庭教育的細枝末節中,從自身的育兒誤區出發,去探索、去實踐、去分享。她開始主動分享自己的育兒歷程,從曾經強迫孩子讀“有用的書”,到發現孩子躲起來偷偷看漫畫,她意識到所謂的“功利性閱讀”,不過是家長把焦慮投射給孩子。如今,她會根據孩子的性格特質推薦合適的繪本,讓繪本里的小故事教會孩子分享與包容,而不是用生硬的道理說教。

這場始于自我覺醒的蛻變,讓郭淑云從一個在文字與鏡頭里尋找價值坐標的人,逐漸成長為家庭教育領域的“心靈擺渡人”,開啟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守護:于萬千家庭中編織溫暖

走進郭淑云的“工作場景”,你會發現,她的工作場所并不固定,可能是圖書館的布藝沙發上,她陪著一位媽媽聊孩子的“開學焦慮”;也可能是繪本區的地毯邊,她看著孩子們圍著圖文并茂的繪本討論“情緒是什么”;甚至是微信群里,她凌晨1點回復家長的留言,耐心地給予指導。

與孩子共讀

在郭淑云的手機備忘錄里,記錄著無數個“治愈時刻”。一位二胎媽媽因孩子“不懂事”頻繁發火,郭淑云推薦給她《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后來,媽媽發來消息說:“看到蛤蟆先生剖析童年經歷時,我突然想起自己作為家中長女的壓抑。原來是我把對原生家庭的不甘,轉嫁到了孩子身上。”一位拒絕認字的5歲男孩,在她遞上《神奇校車》立體繪本后,第一次主動指著圖畫說“媽媽,這里有火山!”郭淑云深知,比起“識字量”,保護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才是早教的核心。還有一對溝通不暢的夫妻,在她分享《愛的5種語言》這本書后,丈夫第一次給妻子手寫了感謝便簽:“原來你需要的不是我做家務,而是坐下來聽你說說話。”

“其實,家庭教育指導師不是‘問題解決者’,而是‘關系翻譯官’。”郭淑云常說,她的工作本質是為家庭“穿針引線”——幫家長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密碼,幫夫妻看見彼此“錯位的愛意”,更幫每個家庭成員找到與自己和解的路徑。曾有家長困惑于“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她卻帶著家長觀察:“你回家后是捧著手機刷視頻,還是翻開一本書?孩子的‘閱讀興趣’,從來都是從模仿家長的‘閱讀態度’開始的。”

同時,在教育中她堅信一句話:所有的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面對家長的“訴求”,她會在大腦中快速找到能夠幫助家長解決問題的相關書籍:“你看,這個‘如何處理孩子搶玩具’的問題,可以和孩子共讀《貝貝熊》系列叢書。”關于“孩子不會寫作文,也不喜歡看作文書”的問題,她會向家長推薦《豆豆牛》《歪歪兔》等系列叢書,同時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互相分享自己對于圖書的理解。

在行業普遍追逐“持證上崗”的浪潮中,郭淑云始終保持著清醒。“考試其實并不難,難的是你能否用學到的理論,去真正先解決那些家庭的問題?”她見過太多家長拿著一沓證書卻依然困在親子沖突中,“因為教育不是背誦公式,而是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踐行‘尊重’與‘接納’。”

郭淑云也經常對大家說,不僅是家長,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一個家庭教育指導師。因為在這門學問里,有的不僅是對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指導,更多的是對自我認知的梳理。她的日常工作,看似瑣碎,但正是在這些點滴中,她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耐心細致,幫助一個個家庭化解矛盾、增進感情,編織出一幅幅溫暖的家庭圖景。她讓家長們明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踐行和探索。她也用實際行動證明,最好的教育,從來不是“改變”,而是“陪伴”;不是“塑造”,而是“看見”。

郭淑云,這位“80后”家庭教育指導師,走過迷茫與覺醒,穿過理論與實踐,在無數個家庭的故事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答案。她用愛與智慧,為無數家庭點亮希望之燈,也讓更多人在家庭教育的旅程中,遇見更好的自己,也遇見更溫暖的世界。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