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以“紅色”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垣曲縣王茅鎮黨建賦能基層治理的時代答卷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30

去年以來,垣曲縣王茅鎮緊扣市委“一城兩區三門戶”目標和思路,圍繞垣曲縣委“一城一帶五基地”戰略定位,充分挖掘“商湯都城”歷史文化資源與紅色文化內涵,打造紅色陣地、啟動紅色引擎、倡樹紅色新風,擦亮了鄉村振興的絢麗底色,助力繪就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山城、幸福垣曲”新圖景。

紅色陣地

陣地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王茅鎮以陣地煥新為抓手,全力推進陣地升級,讓服務觸手可及。

在復興村,一座投資70萬余元升級改造的黨群活動中心成為村民的“新家園”。這里不僅配備了標準化黨員活動室、文化閱覽室、日間照料中心,更創新打造了“議事角”——遮陰樹下石桌錯落,便民茶桶常年溫熱,村民圍坐其間議村務、話發展,實現了“小事不出角,大事不出村”。“以前活動沒場地,現在辦事有‘娘家’,日子更有奔頭了!”村民感慨道。

在寨里村,王茅鎮抓住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機遇,積極爭取137萬元專項資金,擴建文化活動中心。記者在工程現場看到,工人們爭分奪秒,施工現場熱火朝天,預計6月底可完工。屆時,這里將成為移民群眾文化娛樂、技能培訓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場所,為群眾生活注入新活力。

以前,各村黨支部與產業發展存在脫節情況。今年以來,王茅鎮緊扣產業需求,于5月創新成立“農漁旅產業黨支部”,統籌指導亳清河沿線特色產業發展,配套建設亳清河驛站,集愛心服務、產業展示、黨員活動等于一體。黨員志愿者身著紅馬甲,穿梭在驛站與景區之間,為游客提供導覽、應急救助等服務,讓亳清河成為展示王茅形象的“流動窗口”、串聯產業發展的“紅色紐帶”。

紅色陣地需要紅色管家。王茅鎮采取劃分黨員責任區、創建先鋒崗、實行積分考核、開展商鋪結對與信訪包聯等“五維聯動”舉措,通過“青心講習堂、廉心微講堂、初心小課堂”的“三堂聯動”學習,積極淬煉黨員隊伍,立體化激發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們帶頭推廣12項新技術,深入田間地頭解決230余件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調解矛盾糾紛68起,用實際行動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與此同時,王茅鎮加快實施“鄉村振興人才蓄水池”工程,通過包村領導“一對一”幫帶,儲備218名復合型人才,推動后備干部深入項目一線錘煉實戰能力,培養敢扛事、能干事的“頭雁”,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紅色引擎

產業興則鄉村興。王茅鎮深耕“黨建紅”與“產業興”的融合文章,以紅色鏈條串聯產業發展全要素,構建起“支部領航、黨員沖鋒、群眾同行”的發展矩陣,推動資源整合、要素聚合、力量融合,讓“紅色引擎”驅動鄉村振興換擋提速,呈現出可喜變化。

——種植谷子,荒山變身“黃金坡”。針對鎮域內荒山荒坡多的現狀,王茅鎮采取“機械挖掘+人工精修”方式,平整改造2500余畝山坡地,引進優良新品谷種,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6戶村民種植1000畝谷子,并統一供種、技術指導和保價收購。去年,谷子地畝產達250公斤,畝均增收1000余元,總增收80萬余元。今年,谷子種植面積擴至1500畝,增收的前景更加可期。

——種植菌類,荒園變身“聚寶盆”。面對復興村荒廢梨園閑置難題,王茅鎮厘清盤活路徑,爭取343萬元專項資金,建成13個高標準食用菌大棚。今年試種的羊肚菌頭茬采摘8000公斤,收入50萬余元,年收益將超百萬元,村集體增收9萬元?;牡鼗牡氖撬枷耄灰D變思想找對產業,荒地也會成為高產田。

——生態漁業,小池塘養出“大產業”。依托優質水資源,王茅鎮激活漁業發展。復興村養殖戶馬紅在村黨支部支持下,今年投入148.42萬元的移民后期扶持資金,將4畝南美白對蝦塘擴至30畝,年收入將由9萬元增加至40萬元。同時,每年為村集體增收4萬元。曾就職華為公司的文國兵返鄉后,在村黨支部的統籌協調下,盤活閑置魚池30畝,積極打造集繁育、電商銷售、觀賞等于一體的特色漁業養殖基地,借助“直播+電商”,使月銷量提升80%,年收入可達100萬元,實現了“小水面撬動大經濟”的突破。

——三產融合,產業鏈飄揚“黨旗紅”。在王茅鎮農漁旅產業黨支部統籌下,黨員活躍在各個產業,并使谷子種植、羊肚菌種植、南美白對蝦養殖、觀賞魚養殖、鄉村旅游五大產業同頻共振,推動農、養、文旅深度融合:千畝谷田變田園美景,蝦塘推出親子捕撈,錦鯉基地成打卡點,菌菇大棚作研學課堂,300余戶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今年“五一”期間,王茅鎮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萬元,一幅“水上生金、岸上添彩、田野生香”的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紅色新風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王茅鎮以黨建為引領,將紅色基因融入文化建設,厚植文明鄉風沃土,讓“紅色新風”成為基層治理的“潤滑劑”,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力。今年以來,群眾主動參與環境整治120余人次,自發調解矛盾糾紛35起,文化“軟實力”向治理“硬效能”轉化,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

——倡樹新風。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紅白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王茅鎮狠抓宣傳,定下新規,全鎮紅白事平均花費從5萬元降至1.5萬元,“婚事新辦、喪事簡辦”蔚然成風。

——關愛兒童。創新推行“1123”工作法,做好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即建強一個“愛心媽媽工作室”陣地,組建一支由30名婦聯干部、志愿者構成的“愛心媽媽”團隊,建好留守兒童個人檔案與需求兩本臺賬,做實課業輔導、情感陪伴、生活幫扶三項服務。累計開展親子閱讀、課業輔導活動20余場,幫扶留守兒童120余人次,填補了留守兒童的情感空缺,傳遞著溫暖與希望,實現了關愛一個孩子、團結一個家庭、凝聚共治力量的工作目標。

——文藝下鄉。以紅色文化為底色,精心打造多元文化活動矩陣。“紅色文藝輕騎兵”送戲下鄉、露天紅色電影展播、“黨建+治理”主題文藝會演等30余場沉浸式文化活動輪番上演。舞臺搭在村口廣場,光影灑在百姓院落,演員是鄉鄰,故事講身邊,讓紅色精神在互動共鳴中深入人心。

——法治護航。創新“法理、情理、事理”融合調解機制,組建“亳清和暢”調解隊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今年以來,已成功調解各類矛盾22起。各村“連心議事院”“村民議事亭”化身社情民意“收集站”,群眾訴求辦結率達98%,“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如今的王茅鎮,從“議事角”里的共治圖景,到荒山變“黃金坡”的產業蝶變,從留守兒童的笑臉綻放,到文旅融合的人潮涌動,每一處變遷都烙印著“黨建紅”與“生態綠”“產業金”的交融密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王茅鎮將深耕“紅動湯都”黨建品牌,以更堅定的步伐走實“強基之路”,讓“紅色引擎”馬力全開,讓文明新風勁吹田野,在“一城兩區三門戶”建設中勇當先鋒,在繪就“美麗山城、幸福垣曲”的征程中續寫更具硬核力量的時代答卷!

記者 蘇黎原 特約通訊員 張 輝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