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22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恢宏樂章中,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時強調“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的殷殷囑托下,在“文旅熱”興起后不斷出圈成為網紅城市的關注下,運城以“大河之要”的使命擔當,錨定“一泓清水入黃河”目標,擘畫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生態藍圖。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節點城市,運城境內黃河干流與汾河、涑水河交匯共生,既是生態屏障,亦是文明搖籃。面對“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時代命題,我市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積極謀劃、精準實施,確保“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落到實處,把好“一泓清水入黃河”最后一關。
為更好推進“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落到實處,我市成立了“一泓清水入黃河”工作專班,明責任、細分工,全力抓落實。2023年7月31日,運城市“一泓清水入黃河”誓師大會暨河湖長制工作會議召開,各縣(市、區)、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向市政府遞交目標責任書。
與此同時,市政府制訂出臺《運城市“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實施方案》,明確十大建設工程87個項目,包括27個省定項目和60項市級項目,總投資115.9億元,系統開展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綜合治理。在“一泓清水入黃河”工作專班辦公室下設綜合保障組、技術指導組、項目協調組、督導督察組4個工作組,制定各工作組職責。建立會議、調度、通報、督辦、政治監督五項工作機制,緊盯十大建設工程87個項目,全力推動項目快開工、開工項目快達效,確保所有項目按序時進度落地開工、建成達效。
截至目前,我市“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的87個項目,累計開工80個,總開工率達92%,累計完工55個,總完工率達63.2%。其中,27個省定項目已全部開工,開工率達100%,已完工20個,累計完工率達74%,排名全省第三……
如今的運城,從汾河入黃口的碧波蕩漾,到中條山下的綠意蔥蘢,全市上下正以全域治理、系統攻堅之勢,在黃河岸邊書寫清水東流的更新萬象,大河奔涌匯聚成——治大河,“運”爭先。

綜治——
汾河萬榮段:汾水清兮入黃河
悠悠汾河出管涔,蜿蜒千里入黃河。
作為汾河入黃的“最后一站”,這片承載著“汾水又西逕郅城北”千年記憶的土地,歷經3年系統治理,終現“水清岸綠、鳥翔魚躍”的詩意畫面。
“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全市上下注入綜合治理汾河的濃厚建設熱情。汾河萬榮段綜合治理項目通過護堤、治溝、修坡、植綠、架橋等工程措施,極大提高了汾河萬榮段的防洪搶險能力,提升生態環境承載力,改善流域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人水相親的水利長廊、生態長廊,實現防洪河道從“單一型”向“多樣型”轉變、“功能型”向“生態型”轉變。
該項目規劃建設工期36個月,于2025年3月完成全部建設內容,包括堤防加固及堤頂硬化25.53公里,生態防護210萬余平方米,并配套建設灌溉系統和電力設施,對沿線十余條溝道進行水保綜合治理,修建谷坊、集水井等150座,排洪渠、管等15公里,治理溝壑面積7400畝,恢復生物多樣性區域3.75萬平方米,新建劉村防汛搶險聯通橋1座。
汾河萬榮段地處汾河最下游,長期面臨上游洪水壓力與黃河頂托倒灌的雙重挑戰,是汾河防洪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汛期河水漫灘、堤防塌陷等問題頻發,威脅沿岸生態與居民安全。為此,萬榮縣啟動黃河流域萬榮段汾河治理保護工程,通過“護堤、治溝、修坡、植綠、架橋”等綜合治理措施,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屏障。
“我們加固了13公里河堤,改造搶險道路,聯通橋梁,確保行洪暢通。同時,在坡面實施生態綠化,栽植護岸林300畝、水源涵養林500畝,減少水土流失,恢復河道生態系統健康。”萬榮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在做好防洪減災的同時,該項目把生態修復和保護作為此次治理工程的重點。
記者駕車行駛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萬榮段,抬眼皆是綠色,坡體上紫穗槐吐翠,河道內蒼鷺蹁躚。為了讓汾河萬榮段“風光美起來”,相關部門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萬榮段兩側建設生態綠化帶14.7公里,綠化節點10個。其中,在汾河左岸栽植喬灌木5萬余株,打孔種植紫穗槐400萬余株,恢復生態空間環境3.75萬平方米……

治污——
河津市:激濁揚清萬象新
時值初夏,熱浪已隱隱在空氣中醞釀翻滾。記者此時前往河津市第二污水處理廠,與想象中混濁惡臭、蚊蟲盤旋的場景截然不同的是,廠區內整潔有序,現代化的污水處理設施高效運轉,周邊綠植環繞、花草繁盛,處理后的清水沿著管道淙淙流去……
汾河流經河津市,這座城市每天所生產的生活污水如果不得到有效處理,對汾河乃至黃河水質產生的影響可想而知。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河津市城區范圍內每天產生生活污水約4萬立方米,河津市第一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能力約3.5萬立方米。為解決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問題,河津市第二污水處理廠作為“一泓清水入黃河”省定項目于2023年正式立項投入建設。
負責該項目建設統籌的河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寧旭康告訴記者,項目總投資2.18億元,占地120畝,設計規模為每天處理生活污水3萬立方米,采用“預處理+低氧曝氣A2/O+磁混凝沉淀池+低碳脫氮濾池+紫外線消毒”處理工藝,于2023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
項目建設期間,面對2024年夏季高溫和冬季嚴寒,施工團隊通過動態管理、倒排工期,于2024年10月完成通水聯動調試,12月達到運行條件,比合同約定的2025年8月提前了8個月順利完工。從今年3月28日開始,該處理廠每天處理污水1.2萬立方米左右。
在河津市第二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現場,記者看到,進入“低氧曝氣池”的水流從出口流出時清澈無塵,流入與流出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
“污水處理后全部流向汾河,像每年這個時候正是汾河的枯水期,廠里的出水可對汾河的水量起到輔助補充作用。”寧旭康說,“為進一步提升水質,河津市今年還將實施尾水提升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出水水質從地表Ⅴ類水提升至Ⅲ類水標準。”
河津市第二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不僅承載著提升城市污水處理能力的重任,更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該項目的順利推進,從設計理念到技術應用,從施工管理到生態效益,均體現了“治污與擴容并舉、生態與綠色共贏”的治理思路,為汾河與黃河水質的持續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撐。

修復——
永濟伍姓湖:重現“北方小江南”
初夏的永濟市伍姓湖,碧波蕩漾,水鳥翩躚。站在湖岸觀景臺上遠眺,蘆葦隨風搖曳,赤麻鴨成群掠過水面,遠處中條山的倒影與湖光交相輝映,宛如一幅水墨丹青。
這片曾因生態退化黯然失色的水域,如今以“北方小江南”的秀美姿態強勢回歸老百姓的視野,成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典范,生動詮釋了“一泓清水入黃河”的生態價值與實踐智慧。
“看著現在這情況,根本想不到這里以前臭氣熏天,好多老百姓把生活污水都排到這個湖里,加上周邊養鴨、養魚的農戶對這片水域影響挺大。”記者采訪時,遇到正在伍姓湖鍛煉的永濟市民張先生。談起伍姓湖的變化,他十分感慨。
伍姓湖不僅是山西省最大的淡水湖,更是華北平原罕見的大型濕地。同時,作為黃河中游重要的調蓄湖,伍姓湖還承擔著涑水河流域水質凈化與水量調節的雙重使命。如何讓涑水河以“一泓清水”流入黃河?
湖水清淤、建設濕地、湖周綠化……在推進伍姓湖生態修復保護治理過程中,永濟市以《永濟伍姓湖生態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為藍圖,啟動“退養、截污、清淤、擴綠、活水”十大工程,總投資超3億元。
如今,濕地動植物資源豐富,濕地植物達338種,濕地鳥類達121種,黑鸛、大天鵝等珍稀物種重返棲息,生態修復成果獲評“國家優質工程獎”。
在此基礎上,永濟市創新應用“植物濾床+潛流濕地+微生物修復”的技術體系,建成日處理5萬噸的人工濕地群,通過黃菖蒲、蘆葦等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結合微納米曝氣技術分解底泥污染物,使涑水河入湖水質由劣Ⅴ類提升至Ⅲ類,每年為黃河輸送清潔生態補水超2000萬立方米。
生態修復不僅讓伍姓湖重煥生機,更催生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伍姓湖5.69公里生態護岸與云蘆驛、山水間等景觀節點,打造出“漁舟唱晚”的詩意空間;綠皮火車穿湖而過的“水上列車”景觀,成為網紅打卡地,年吸引游客超50萬人次。依托濕地科普館、觀鳥臺與AR互動體驗,伍姓湖年接待研學團隊超10萬人次,文旅綜合收入突破兩億元。
記者 朱 姝
圖片 記者 陳方斌 攝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