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5-21

在鸛雀樓品味河東文化 記者 楊洋 攝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5月17日,在永濟鸛雀樓景區,來自西安市遠東第二中學的500余名高一學子登高望遠,在詩詞里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古詩詞的力量。
“運城文化底蘊深厚,同時距離西安僅有200多公里,是研學目的地的不二之選。”西安市遠東第二中學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研學主要來運參觀鸛雀樓、蒲津渡遺址、鹽湖等知名景點,希望能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放松心情、拓寬視野,堅定文化自信,助力個人成長和全面發展。

行走課堂開眼界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鸛雀樓,作為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齊名的四大名樓之一,樓體宏偉氣派,真是蔚為壯觀。”來到鸛雀樓景區,學生雷熙哲感嘆。
走出課本,走進生活,孩子們發現那些曾經的知識變得可觀可感,更加生動。“以前只是在課本里背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如今真的登上鸛雀樓最高層,看著眼前的風景,讓我對這句詩有了更深的理解。”學生薛宇杋說。
“來到這里可以親自摸一摸、看一看,感受古人的匠心與智慧,驚嘆文明悠久。”在蒲津渡遺址處,學生王梓涵觸摸著黃河大鐵牛,感嘆其造型的精美和體積的龐大,“很難想象這鑄造于唐朝,保存還很完好,耗費的鐵量這么大,展現了當時精湛的工藝。”
通過行走的課堂,知識變得觸手可及。普救寺內,學子們走進鶯鶯塔,體驗“普救蟾聲”,重溫中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的故事;鹽湖岸邊,孩子們探尋著七彩鹽湖的奧秘,學習嗜鹽微生物和礦物質對水體顏色的影響,感受這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研學以知行合一的方式,打破了教室的圍墻和思維的桎梏,讓孩子們充分享受體驗的快樂,沉浸式感受文物的魅力。”該校相關負責人說。

與鐵牛“對話” 記者 陳怡霏 攝
種下一顆文化自信的種子
“關公文化”“黃河文化”“鹽文化”……此次文化研學之旅讓莘莘學子加深了對山西河東歷史文化的了解,更在他們心里種下一顆文化自信的種子。
“在解州關帝祖廟里了解到關公‘忠、義、仁、勇’的精神,我們也將學習這種美好的品質。”學生李依一說。
學生米欣蘭告訴記者,第一次來到詩詞中描寫的鸛雀樓,看到身旁的黃河景觀,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共鳴。
學生孟子衡和李金昊來到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學習“五步產鹽法”,了解鹽湖的前世今生,打破學科壁壘,進一步理解“鹽鐵專營”等課本概念。
“研學的過程中,精美的古建筑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我知道了運城是最早叫中國的地方,山西和陜西歷史悠久,希望未來兩省能有更多交流和合作。”學生劉偉斌說。
“我記得黃河大鐵牛旁各有一鐵人牽引,分別代表維、蒙、藏、漢4個民族,讓我感受到我們多民族國家的魅力,對我國的古代文明感到驕傲。”學生王裕涵說。
西安市遠東第二中學高一年級主任柯有云表示,依托研學活動,希望真正讓傳統文化滲透進每個學生的生活里。“將中華文明基因注入學生成長歷程,讓孩子們走出課堂,走向戶外,最終實現‘以文化人,以行塑魂’的教育使命”。
( 杜磊 陳怡霏)
記者感言
近年來,研學活動熱度不減。如何真正讓孩子們研之有物,學而廣博?首先應該合理規劃研學目的,打造“沉浸式、場景化”的研學體驗,激發孩子學習主動性;其次應提前做好功課,突出“研”的重心,而非停留在“走馬觀花”“拍照打卡”,讓孩子們可以更好地觸摸歷史、探索世界、認識自我,塑造孩子們的價值觀,最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文化傳承和五育融合發展。 記者 陳怡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