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19
近年來,萬榮縣委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深入學用浙江省“千萬工程”經驗,認真落實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堅持“規劃為先、生態為基、產業為本、治理為要”的理念,由表及里、分層實施和美鄉村建設,已經建成178個村,占全縣207個行政村的86%。去年10月,萬榮縣承辦了全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現場會。
一、五業齊抓,培強農業主導產業
萬榮縣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深入實施“特”“優”戰略,持續推進糧食、水果、香菇、中藥材、畜禽養殖“五業齊抓”,著力培強農業主導產業,遵循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路徑,促進農產品品質提升與品牌塑造雙向突破,全縣已經通過“圳品”認證13個,“兩品一標”認證面積達30余萬畝。
把穩糧食“壓艙石”。緊緊依托打造運城市黃汾百萬畝優質糧食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全縣年播種糧食4.3萬公頃、年產糧食21萬噸以上,扛牢了農業大縣履行糧食安全責任的政治擔當。
做優水果“大產業”。立足水果大縣實際,大力推進傳統喬化果園向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三新”果園能級躍升,堅持綠色生態發展導向,持續推進農藥、化肥適度減量增效,培育果業新質生產力,帶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目前,全縣發展蘋果、梨、桃、葡萄等現代果業43萬余畝,年產量96.5萬余噸,年產值30多億元,帶動170個村8.5萬多農戶增收致富。漢薛鎮、高村鎮、賈村鄉、王顯鄉入選“中國蘋果產業百強鄉鎮”。
延伸香菇“全鏈條”。充分利用當地廢棄果樹枝條多的資源優勢,縣政府配套水、電、路、管護房、冷庫等設施,支持農民發展香菇產業。目前,全縣已建成5500多座菇棚,年生產3500萬棒香菇,培育的香菇年銷售額達3億多元,帶動153個村7800余人增收致富。聚焦拉長產業鏈條,初步形成了“菌種研發—菌棒制作—養菌出菇—香菇醬、香菇脆等精深加工—有機肥生產”的“果木香菇”全產業鏈。
做足中藥材“好文章”。依托國家級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和山西省現代醫藥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在全縣大力發展柴胡、黃芩、丹參等道地藥材0.7萬公頃,延伸培育中藥材鮮切初加工、飲片生產、中成藥制藥、交易集散產業鏈,年加工產值20億元以上,帶動130個村3.5萬余人穩定增收。
鋪就畜禽養殖“致富路”。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飼草資源,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全縣已形成1.7萬多頭肉牛、105萬余頭生豬、12.5萬只羊、440萬羽雞的養殖規模,年產肉蛋奶8.3萬余噸。同時,利用汾河水面發展水產養殖業,水產品年產量達5455噸。同步開發黃河大閘蟹、南美白對蝦等黃河水產品。萬榮大閘蟹以“泥腿子、硬骨頭、順著走、干瞪眼”的特色,受到市場青睞。
二、五治并舉,持續改善人居環境
萬榮縣堅持把人居環境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扎實推進清、拆、改、種、建“五治并舉”,全面深化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和“三線”整治,不斷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實現田園變游園、垃圾變資源、污水變肥水、通道變綠廊,著力打造黃河流域萬榮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讓鄉村處處展示出田園風光、鄉韻味道,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呈現在萬榮大地。去年有126批次省、市、縣觀摩團到萬榮考察學習。
“清”,即清理垃圾。近年來,全縣累計清理房前屋后、田間地頭、道路兩側垃圾55萬多噸,建立了“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治理長效機制,有效破解了農村生活垃圾收集不到位、轉運不順暢、處理不規范等問題。去年,清理農村生活垃圾2896噸,治理村內河渠垃圾和淤泥1538噸,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1244噸,保持了農村人居環境良好。
“拆”,即拆除違章建筑和廢棄宅基。近年來,依法拆除鄉村私搭亂建4100多處,綜合治理廢棄宅基地1800余個,整治殘垣斷壁168處,騰出空閑場地,因地制宜建設小游園、停車場、晾曬場、運動場、綜合功能會議庭,統籌發展庭院經濟,盤活利用廢棄資源,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改”,即推行改水、改廁、治污“三大革命”,同步實施“三線”改造。按照管網先行、合理建站、中水利用的思路,近年來全縣累計鋪設排污管網1100多公里,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42個,新建糞污處理池34座,配套糞污轉運車輛111臺,完成農村衛生改廁普及率95%以上。采取“弱電跟著強電走、小巷跟著大巷走、線槽跟著房檐走”的措施,實施“三線”整治282公里,逐步解決了農村線纜“蜘蛛網”的問題。
“種”,即種綠植綠。采取“見縫插綠、通道增綠、山坡披綠”的措施,先后綠化村莊66.1萬余平方米,新建鄉村小游園192個,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0.65%。同步建立“四定”凈路、“四專”清掃、“145”管綠等綠化管護機制,努力做到全縣鄉村四季有綠、三季有花,生態環境優美。
“建”,即建好農村基礎設施。近年來,全縣新建“四好”農村路430多公里,改造農村自來水管網310多公里,升級農村電網1210多公里,安裝村莊巷道路燈13670盞,農村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大大方便了農民群眾生產生活。
在“五治并舉”過程中,萬榮縣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貪大求洋,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體現鄉村特色、留住鄉村記憶,讓原有與新建銜接、傳統與現代融合,讓全縣鄉村干凈、整潔、美觀,讓老百姓舒心和美。
三、多方聚財,匯集鄉村振興動能
萬榮縣堅持把共建共享作為鄉村振興的基本要義,立足財政小縣實際,動員和依靠政府、集體、群眾、企業“多方聚財”,有效解決了鄉村建設的資金問題。
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采取“財政出大頭、集體出一點、群眾拿一點、企業投一點”的多元投入方式,使分散的資金“聚沙成塔”,實行“多個管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統籌使用好鄉村振興資金。近年來,全縣累計投入25.5億元,其中財政投入10.2億元,集體投入1.5億元,群眾自發改水、改廁、改電、改氣投入7.8億元,企業投入6億元,奏響了財政小縣辦好民生大事的“大合唱”,開啟了有效盤活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實踐。
建立競爭用財機制。縣委、縣政府每年舉辦一次全縣和美鄉村建設公開競演,采用“村級申報—鄉鎮提名—現場踏勘—競爭演講—綜合評定”的辦法,使項目資金由過去的平均分配變為統籌兼顧、重點扶持。鄉村公開競演時,邀請專家現場評判,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隨機提問,村民代表“挑刺”質詢,熱心群眾電話連線,網絡平臺直播互動,全民參與、公開監督,形成比學趕超、共建共享和美鄉村的濃厚氛圍。2020年,萬榮縣競爭性使用財政資金機制被農業農村部和發展改革委推介為“第二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典型案例”。
四、黨建引領,切實增進民生福祉
萬榮縣堅持以增進人民福祉為根本出發點,著眼補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率先實現黨群服務中心和鄉村便民服務站全覆蓋、日間照料中心和鄉村學校全提升、農村衛生室和鄉鎮衛生院全達標,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日益增強。
教育活動常態化。縣鄉黨委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抓手,以村級黨群服務中心為陣地,深入開展理論宣講、政策宣傳、農技培訓、文化下鄉、普法教育等活動,不斷提高村民的文化、科技、法治等綜合素質。
便民服務全覆蓋。全縣14個鄉鎮、207個行政村都建立了便民服務站,49項與農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足不出村、就近可辦。對集體“三資”、財務收支等實行規范化管理,村務定期公開,在公開監督中贏得農民群眾對村干部的信賴和支持。
關愛老少解民憂。縣政府投資950余萬元,在全縣建成農村日間照料中心110個,基本解決了農村老年人白天生活問題。近年來,全縣改造鄉村學校68所,建成文體活動廣場12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277個,并開設兒童自習室、娛樂室等,讓學生們課后活動有好去處,用健康向上的活動滋養教育下一代。
醫療衛生暖民心。全縣農村衛生室全部完成“六統一”建設目標任務,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實現全覆蓋,14個鄉鎮衛生院全部達到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標準,鄉村醫療資源更加優質均衡,大大方便了農民群眾就近就醫,提高了全縣農民群眾的健康水平。
生產服務接地氣。縣委、縣政府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服務農村產業發展,在全縣各鄉鎮就近建成產地水果批發市場142個、冷鏈物流基地61個,提升改造便民商店160個,有力地架起了小農戶連結大市場的橋梁。
總之,萬榮縣委堅持把學用“千萬工程”經驗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面旗幟,作為各部門服務鄉村振興的一個平臺,作為檢驗各級干部是否擔當作為的一把尺子,注重在鄉村振興一線培養、鍛煉和識別干部,先后提拔重用鄉村干部206名,持續匯聚起人往基層走、勁往基層使的發展動能,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任接著一任干,著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加快萬榮鄉村全面振興進程。
張志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