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3-28

柏底村“家門口”的服裝加工廠
春日暖陽里,走進垣曲縣英言鎮部分村落,此起彼伏的機器轟鳴聲與歡聲笑語交織成曲。在當地黨委政府“黨建+產業”模式的精準發力下,昔日的農閑時光已化作“黃金檔期”,特色加工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織就一張張覆蓋全鎮的富民增收網。
在柏底村標準化服裝加工車間,密集的縫紉機聲響徹整個廠房,20余名女工正專注地操作設備,精美的布料在指尖流轉成衣。從精確裁剪到細致鎖邊,從平整熨燙到嚴格質檢,每個環節都體現著工業化管理的嚴謹。“現在每月能掙3000多元,還能接送孩子上學。”村民王女士邊說邊展示剛完成的成衣。與之相鄰的永波箱包加工店,村民將現代設計元素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真皮公文包、時尚旅行箱等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各地。
目光轉向馬灣村,這里正上演著傳統與現代的“雙城記”。淑萍手套加工廠內,智能化縫紉設備與傳統手工技藝相得益彰,工人們制作的勞保、保暖、防風手套已與3家外地公司建立長期供貨協議。隔壁的穿戴甲創意工坊內,“90后”設計師小張帶領團隊將傳統美甲技藝升級。抖音直播間里,鑲嵌著水鉆的國潮風穿戴甲甫一上架便被搶購一空。這兩個工坊不僅解決了馬灣村80余名婦女的就業問題,更培育出不少鄉村“網紅”帶貨能手。
趙寨村恒強水晶燈飾車間則是另一番景象。水晶珠簾制作區,56歲的李女士手指翻飛,晶瑩剔透的水晶珠便被串成璀璨的燈飾。“這些都要送到北京的婚慶公司呢!”她驕傲地說。通過“家工廠”模式,這家工坊與6家婚慶公司建立直供渠道,傳統手工藝煥發出新生機。
行走在英言鎮,縫紉機的嗒嗒聲與村民的笑語構成最動人的振興協奏曲。這里沒有大型廠房,卻藏著鄉村振興的“微縮密碼”:基層黨組織化身“產業紅娘”,將留守婦女的針線活、老匠人的手藝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讓“家門口就業”不再是口號。
記者 劉凱華
記者感言
從柏底村標準化制衣車間里指尖翻飛的女工,到馬灣村的直播間侃侃而談的“網紅主播”,傳統農婦在黨建賦能的產業鏈中找到了自身價值。
最令人觸動的是,這些“小而美”的作坊并未止步于代工經濟。據悉,下一步,當地將以黨建串聯起“技術培訓+品牌孵化+電商賦能”的全鏈條,讓更多百姓實現家門口就業。
不難看出,這座山城小鎮正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書寫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生動答卷。 記者 劉凱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