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門峽日報時間:2025-03-19
三門峽日報訊(記者李博)3月18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首批黃河水利遺產名錄日前由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對外發布,共計20處水利遺產上榜,其中我市占兩處,分別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水文站。
首批公布的黃河水利遺產以工程類水利遺產為主,涵蓋古堤防、古險工、古閘壩及樞紐工程、灌溉工程、涵閘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黃紀念地等類型,建設時間從秦漢時期跨越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作為千百年來黃河兩岸人民群眾開發治理母親河的重要見證物,20處水利遺產具有顯著的歷史、科技、生態、文化及社會價值,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黃河治理理念、河工技術、工程建設的變遷,彰顯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于1957年4月13日正式破土動工。1958年12月,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在河水流速快、合龍難度大的艱難條件下,提前17天截流成功。1960年9月,三門峽水庫實現下閘蓄水。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在建成投運后,又先后進行了2次大的改建和3次水庫運用方式調整,自此,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漫長苦難史得以終結。60多年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在防洪、防凌、發電、供水、灌溉、減淤、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旅游等方面不斷發揮著巨大效能,在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中貢獻“三門峽力量”:下游引黃灌區的“中國糧倉”里有了黃河水的“幸福味道”,豫西電網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一汪碧水造就了1.95萬公頃的庫區濕地,引得大天鵝等鳥類棲息留戀,造就了三門峽“天鵝之城”的美譽。
三門峽水文站前身是設立于1919年的陜縣水文站,是黃河干流上設立最早的水文站之一。此后,水文站歷經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幾遷其址,1974年1月遷為三門峽(七)水文站,立于湖濱區高廟鄉壩頭至今。自1919年至2025年,三門峽水文站已有106年歷史,其所在地有禹開三門、中流砥柱、神女梳妝等美麗傳說和文化標識,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三門峽水文站是黃河中下游重要的干流控制站,既是三門峽水庫的出庫站,又是小浪底水庫的入庫站,觀測要素涉及水位、流量、含沙量、輸沙率、降水量、蒸發等多個項目。該站積累的水文資料,為掌握黃河水文情勢變化,研究黃河發展演變規律,特別是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籌建與黃河防汛、水資源管理、重大治黃實踐、試驗研究等提供水文基礎信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