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3-18
記者 許 菲
正值春耕好時節,不誤農時不負春。近日,行走在平陸縣三門鎮七灣村的田野上,成片的艾草隨風輕搖,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藥草香。田間地頭忙碌的身影與機器的轟鳴聲交織成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畫卷。
曾經的荒坡,如今流淌著綠色的希望。從無人問津的野生艾草到產值百萬的“黃金產業”,七灣村用黨群聚力、科技賦能、產業延伸的實踐,書寫了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黨群聚力,荒坡生“金”
過去,七灣村的野生艾草雖品質上乘,但因缺乏規模,村民只能零星采摘賣給藥材商,收入微薄。如何讓“野草”變“金草”?七灣村黨支部率先扛起大旗。
2021年,村“兩委”干部帶著黨員和村民代表,多次奔赴河南南陽等艾草產業種植先進地區,學習規模化種植經驗。回來后,通過逐戶動員,將950余畝土地以每畝300元/年的價格統一流轉,并成立德瑞艾草種植專業合作社,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土地流轉惠及167戶村民,其中脫貧戶22戶、監測戶兩戶,年租金增收近30萬元,村集體增收10萬元。
“以前種地年收入幾千元,現在不僅有租金,還有工資,日子寬裕多了!”種植戶張虎娃一邊操作農機一邊笑著說。如今,七灣村艾草產業已吸納30余名村民就業,田間管理、農機操作等崗位讓留守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黨群合力下,荒坡披綠裝,村民鼓腰包,鄉村振興的種子在此生根發芽。
科技賦能,助力豐產
七灣村位于三門鎮東南端,海拔高、溫差大,自然條件適宜艾草生長。但過去粗放的種植方式讓產量始終“卡”在畝產千斤以下。為突破瓶頸,七灣村將科技作為破局關鍵。與河南省洛陽市農林科學院合作,引進高產大葉艾草品種,推廣精準施肥、分茬收割等標準化技術。農業專家駐村指導,示范基地先行驗證,艾草畝產躍升至1000公斤,年總產量近1000噸,產值達200萬元。“過去全憑經驗,現在施肥、培育都有科學依據!”種植戶白建國感慨道。
技術的加持不止于田間。2023年,七灣村向上級部門申請70萬元專項資金,建成艾草加工廠,引入粉碎機和艾絨提取生產線。新鮮艾草經加工后變成艾絨、艾粉,產品附加值大幅度提升。“一噸鮮艾草賣2000元,加工成艾絨能賣到1萬多元!”七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楊青峰算了一筆賬,加工廠投產后,日加工能力將達20噸,預計年產值突破500萬元。
科技助力,讓七灣村的艾草產業從“土里刨食”邁向“鏈上生金”。
產業延伸,拓展新途
產業想旺,鏈條得長。在七灣村,艾草不僅是作物,更是撬動多元產業的支點。村“兩委”瞄準深加工和品牌化,推動“一棵草”向多元產業延伸。目前,村內已規劃建設1000余平方米的深加工車間,進一步開發艾草高附加值產品,預計新增就業崗位40余個,人均增收2000余元。
走進新落成的艾草加工廠,新型卷條機將干艾葉卷成整齊的艾灸條,車間工人正麻利打包。“今年新機器投產,生產的艾條每根售價比原料多十倍!”加工廠的工人對記者說。
此外,七灣村還計劃提取艾草精油,開發艾草皂、足浴包等日化產品,并探索艾草入藥、入食新路徑,逐步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產業鏈的延伸還帶動了區域協同發展,七灣村艾草加工廠不僅消化本地艾草,還為周邊鄉鎮提供代加工服務,輻射帶動更多農戶增收。
一株艾草成就特色產業,致富一方百姓。下一步,七灣村將完善加工廠承包合同,加快產品認證,推動艾草進入保健、醫療、日化等領域,并探索“艾草+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小艾草要做成大產業,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致富!”楊青峰信心滿滿。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