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3-12
3月11日,聞喜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開幕。3月1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五屆聞喜縣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開幕。會議期間,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肩負全縣人民重托,認真履行職責。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圍繞聞喜發展的各類議題展開熱烈討論。2025年聞喜縣政府工作報告全面系統總結了2024年工作,詳細部署安排了2025年工作,號召全縣上下錨定“一城兩區三門戶”目標和思路,用好“雙鏈雙鎮四基地”工作抓手,推進“11512”產業發展目標,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地,幸福美好聞喜城”。

山西建龍廠區全景圖
2024年,聞喜縣聚焦“宜居宜業宜游地,幸福美好聞喜城”奮斗目標,有效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全力以赴拼經濟、比發展、惠民生,交出了一份難中有為、干中有成、穩中有進的答卷。全年GDP同比增長5.1%,全市排名第三,高于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
一年來,聞喜縣委、縣政府注重在引領產業升級上做大增量、在擴大有效投資上重點突破、在釋放消費需求上精準發力、在改革開放賦能上奮力攻堅、在推進鄉村振興上提質提效、在提升城鄉品質上鍛長補短、在增進民生福祉上用心用情、在加強自身建設上唯實唯先,全縣各行各業、各條戰線都取得了新進展,為聞喜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2025年,聞喜縣委、縣政府將錨定“一城兩區三門戶”目標和思路,聚焦“宜居宜業宜游地,幸福美好聞喜城”奮斗目標,用好“雙鏈雙鎮四基地”工作抓手,推進“11512”產業發展目標,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實現GDP同比增長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各項約束性指標不折不扣完成省市下達任務,努力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堅實基礎。

銀光集團鎂合金擠壓生產線
雙鏈雙鎮四基地:“雙鏈”即做強省級鋁鎂精深加工產業鏈、省級特鋼材料產業鏈;“雙鎮”即爭創省級玻璃器皿專業鎮、市級山楂特色專業鎮;“四基地”即打造全省中藥材生產加工基地、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基地、現代物流基地。

聞喜煮餅包裝車間
“11512”產業發展目標:第一個“1”是1000億級鋼鐵產業,第二個“1”是100億級金屬鎂產業,“5”是50億級玻璃產業,“12”是根據12個鄉鎮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打造12個產業集群,其中,桐城鎮重點打造現代服務產業集群(文化旅游、住宿餐飲等生活性服務業,信息金融、商貿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東鎮重點打造鋼鐵產業集群,河底鎮重點打造綠色農畜產品產業集群,郭家莊鎮重點打造農文旅融合產業集群,禮元鎮重點打造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畖底鎮重點打造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陽隅鎮重點打造高檔玻璃器皿制造產業集群,侯村鎮重點打造新興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風源機械、潤通機械、潤泰環保等企業和鋼鐵產業為帶動),裴社鎮重點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薛店鎮重點打造中藥材生產加工產業集群,后宮鄉重點打造優質糧菜產業集群,石門鄉重點打造康養產業集群。

后宮鄉養牛基地
圍繞上述目標,重點抓好7個方面工作:
以更實舉措加快產業轉型
讓高質量發展底蘊“厚起來”
夯實傳統產業“支撐點”。做強產業鏈。圍繞打造千億級鋼鐵產業,加強上下游產業配套,深化對接合作,實施彩涂板、鍍鋅板等一批重點項目,推動鋼鐵產品由原料級向材料級轉變、鋼鐵企業由制造商向綜合服務商轉型。圍繞打造百億級金屬鎂產業,按照“1+4+N”的發展格局,大力實施輕量級鎂合金、高性能鎂鋁合金精深加工等項目,進一步向鎂基下游先進復合材料、前沿材料拓展延伸,擴大新材料高端市場份額,爭創國家級鎂基新材料特色產業集群。做大專業鎮。圍繞打造50億級玻璃產業,培育整合形成帶動性強、示范性好的頭部企業,提升工藝,研發新品,爭創省級玻璃器皿專業鎮。實施山楂食品加工、冷鏈物流等項目,建設山楂產業園綜合服務中心,爭創市級山楂特色專業鎮。做精特色產業。圍繞打造12個產業集群,各鄉鎮按照各自發展定位,立足現有基礎,發揮比較優勢,招項目、擴鏈條,引導集群發展。抓好平臺載體建設,爭取設立縣級裴社工業園,籌備設立縣級陽隅、柏林工業園,支撐產業集聚。努力實現全縣工業投資增長8%、技改投資增長7%、制造業投資增長9%以上。

郭家莊鎮山楂種植基地
打造戰新產業“增長點”。緊盯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和高端設備制造等重點領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3.5%,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以上。聚焦“合汽生材”新興產業地標,主動適應“新三樣”、智能制造等新材料需求,鼓勵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提升核心能力,形成先發優勢。穩步發展新能源產業,建設一批光伏、風電儲能項目,不斷優化能源結構。鼓勵廢鋼、廢鋁、廢鉛、廢玻璃等再生資源加工產業鏈合理延伸,推動再生資源精深加工集群化發展。

晶尊玻璃生產車間
找準數字產業“融合點”。大力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引導企業搶抓“智改數轉網聯”戰略機遇,全面推進“數據要素×”行動,在技術改造、大數據管理、數字化應用等方面實施一批產業數字化項目,實現數字經濟規模增長16%、數字產業核心增加值增長11%。要在拓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上下功夫,率先建設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激發用好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在物流配送、應急救援、農林植保等領域的巨大應用潛力,加快無人機“飛手”培訓基地建設,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以更高效能擴大有效需求
讓高質量發展動能“強起來”
狠抓項目擴投資。用足國家萬億超長期國債、千億中央預算內投資等有利政策,常態化謀劃儲備優質項目。引深開展項目建設冬季行動,做足做實項目前期各項工作,緊盯項目開工率、投資率、竣工率,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實行清單式管理,加快推進總投資161億元的102個建設項目,一季度項目開復工率要達到40%以上,上半年要達到80%以上,力爭全年列入省市重點項目庫15個以上,努力將積厚成勢的項目勢能轉化為新的發展動能。

風源機械數控車床安裝
深挖潛力促消費。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落實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以舊換新”等政策措施,加力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發揮節慶活動帶動效應,持續推動家居家電換新,支持新能源汽車、商品房等大宗消費,大力發展夜間經濟、集市經濟。鼓勵網上銷售、直播零售等平臺消費,充分發揮桐城e鎮平臺功能,培育做大電商孵化、培訓、直播中心,推動電商交易額實現新突破。加強消費載體建設,發展商業街區,努力讓聞喜的煙火氣更濃、消費潮更旺。

國家級非遺項目——聞喜花饃
擦亮特色強品牌。聚焦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熱點門戶”,加快推進聞喜博物館、文化中心智慧文旅等重點項目建設,創新“文物+文創”發展模式,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文化遺產保護水平。精心舉辦山楂花季、藥材花季等特色活動,持續豐富研學游、紅色游、生態游、康養游等新業態,豐富文旅供給。開展陳家莊紅色教育基地3A級旅游景區創建和中華宰相村景區4A級旅游景區提檔升級工作,叫響“千年喜城、大運聞喜”旅游品牌。做大做強“聞鄉喜禮”區域公共品牌,培育包裝一批特色產品,以品牌知名度提高消費吸引力。
以更高水平釋放發展潛能
讓高質量發展動力“活起來”
推動重點領域深化改革。扎實開展市委部署的農業農村、礦業權市場等45項改革任務,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推動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加強預算績效管理。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全省“1+N”人才政策落地見效。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堅決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部署,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加快農村“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全面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方針,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權益保護等方面推出更多務實舉措,積極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深化“放管服”改革,集成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和“一網通辦”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切實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積極開展政銀企對接活動,引導金融資源更加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常態化開展入企服務,持續破解民營、中小、“雙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規范涉企執法檢查,真正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全年新增規上企業5家,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家,打造更多“小巨人”和制造業單項冠軍。
提升對外開放合作水平。主動順應招商引資新形勢、新要求,打造市場化、專業化招商隊伍,主動融入國家政策支持區域,瞄準半導體加工、光電子等芯片前端產業,聚焦碳纖維、石墨烯等碳基新材料和恒磁新材料等一批差異化項目,招引和承接一批產業轉移項目,力爭全年新簽約落地項目30個以上,到位資金45億元。穩定龍頭企業進出口規模,鞏固玻璃制品、金屬鎂等產品出口優勢,同步發展跨境電商業務,培育打造特色品牌。要改變傳統銷售模式,建立或發展玻璃海外銷售中心,拓展外貿新空間。
以更高標準推進鄉村振興
讓高質量發展特色“亮起來”
夯實農業根基。新建和改造高標準農田5萬畝,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專項行動,積極創建“噸半糧”示范基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1.8萬畝、產量達到5.93億斤。高標準建設藥菜間作生產基地、5G智慧蔬菜立體種植工廠等農產品生產項目,實施山楂、中藥材等一批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延長農業產業鏈條。

河底鎮蔬菜種植基地
建設和美鄉村。抓整治優環境,改造提升“四好農村路”111公里,不斷提高農村垃圾收運處置水平,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確保戶戶整潔、村村美麗、時時干凈。抓示范促帶動,打造精品示范村3個、提檔升級村24個,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持續推動美麗鄉村從“一處美”向“一片美”轉變。抓鄉風育文明,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努力形成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薛店鎮中藥材種植基地
推進強村富民。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實施總投資6575萬元的31個鄉村振興銜接資金項目建設,強化項目運營管理,力爭全縣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村達6個、50萬元以上村達35個。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力爭全年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社會化服務組織4個以上,培育示范主體不少于160個。

特色花卉苗木種植基地
以更大力度保護生態環境
讓高質量發展環境“美起來”
強化源頭治理“護綠”。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重點實施鋼鐵裝備綠色低碳升級改造、CO治理等項目,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確保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只增不減。鞏固提升水污染防治,嚴格落實“河湖長制”,縱深推進河湖“清四亂”,加大對涑水河沿線涉水企業監管力度,鞏固“一泓清水入黃河”項目成效,確保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強化土壤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工業固體廢物管理,守護好桐鄉大地的優美環境。
強化生態修復“擴綠”。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謀劃實施一批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項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1萬畝,逐步提升生態功能。深入開展“綠滿桐鄉”行動,持續推進“林長制”,精準開展國土綠化行動,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
強化節能降碳“興綠”。堅決遏制“兩高”項目,錨定“高產出低耗能”目標,鼓勵企業使用先進節能技術及設備,推動鋼鐵、金屬鎂等行業綠色化改造,完成“十四五”能耗強度下降17.5%目標任務。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圍繞探索建立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深化風光等新能源與新型儲能融合,實施一批儲能項目,培育發展綠電經濟,爭創全省大型風光電基地和綠電園區試點縣。
以更高品質提升民生福祉
讓高質量發展成效“實起來”
打造美麗宜居城鄉。聚焦美好生活需要,大力推進市政道路建設、園林綠化提升等城市擴容提質工作,重點抓好國道342過境改線、城鄉供水一體化、口袋公園等建設項目,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功能。下足繡花功夫推進城鄉精細化治理,認真開展戶外廣告清理、共享電車治理、夜市攤位管理等工作,合理規劃中心城區公共停車位,力爭在縣城新增停車位500個,疏堵結合解決“亂停車”“停車難”問題。

風光秀麗的西湖公園
提升就業保障水平。依托在建項目、產業園區、縣域企業大力開發就業崗位,努力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發揮零工市場、鄉鎮就業服務站和在外務工人員服務站作用,全面落實助企紓困、援企穩崗等政策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城鎮困難人員、殘疾人等重點群體穩定就業。持續開展拖欠農民工工資專項整治,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統籌開發公益性崗位,動態清零零就業家庭。力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4084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萬人。
發展優質均衡教育。加大教育投入,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實施學前教育普惠普及保障行動,推進城南幼兒園建設,改善城鄉辦園條件,打造一批“優質園”。實施義務教育創優工程,建立片區、縣域、城鄉協同共建機制,深化城鄉學校共同體,加快優質均衡創建。實施高中教育提升工程,啟動職業教育提檔升級二期工程,強化職教特色專業建設,培育應用型技能人才。
完善衛生健康體系。持續推進醫共體建設,完成新建縣醫院和婦幼保健院搬遷,深入實施“固本強基”行動,加強重點衛生院能力建設,不斷優化醫療服務供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醫保資金使用和管理,打造縣域衛生一體化改革升級版。強化縣級中醫院能力建設,推動縣醫院通過三級醫院服務能力驗收。抓好疾控核心能力建設,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強化食品全鏈條和藥品安全監管,全方位守護人民健康。
兜牢社會保障底線。全面推進全民參保計劃,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實現法定人群全覆蓋。優化“一老一小”服務,提升社區居家養老、農村養老質量和水平,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社區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點等多種模式發展。全面落實低保、殘疾人等困難群眾救助政策,織密兜牢救助保障網。
以更強決心維護安全穩定
讓高質量發展底線“硬起來”
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產。壓實安全生產四個責任“鏈條”,深入實施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持續推進非煤礦山、危化品、消防、工貿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減少一般性事故,進一步提升本質安全水平。統籌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滅火、自然災害綜合防治等工作,強化監測預警和防范應對,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加大應急實戰演練頻次,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堅定不移防范重大風險。扛牢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嚴禁新增隱性債務,用好國家和省債務置換額度,依法依規化解存量債務。規范政府投資項目監督管理,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依法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抓好房地產市場等重點領域矛盾風險防范化解,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陳家莊紅色教育基地
全力以赴提升治理效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拓寬群眾利益表達新渠道,扎實開展普法教育,優化聯動調處、風險防控機制,打造一批治理示范模板。常態化抓好全民反詐、侵害未成年人專項整治等工作,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