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3-10
本報訊(記者 范 娜 通訊員 崔鵬威)為深入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現代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我市依據土壤肥力監測成果,緊密結合區域主導產業需求,積極服務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質量提升行動,正式發布土肥水高效集成技術,為廣大農戶及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科學指導。
該技術涵蓋冬小麥、夏玉米、大豆、果樹(蘋果)、設施蔬菜五大作物。在冬小麥種植方面,采用智能水肥一體化、秸稈全量還田、緩釋肥深施結合物聯網技術。通過安裝土壤墑情監測設備,實時調控水肥配比;秸稈粉碎全量還田并深松耕,深度不小于25厘米;利用智能種肥同播機將緩釋型復合肥一次性深施。在施肥方法上,基肥與追肥相結合,孕穗期還需噴施葉面肥。
夏玉米則推行分層深施、變量追肥、鋅肥增效技術。基肥分層施入,上層施有機肥,下層施配方肥;利用無人機變量追肥,缺鋅地塊基施硫酸鋅。施肥分基肥、追肥和葉面肥噴施,根據不同生長階段精準施肥。
大豆采用根瘤菌劑拌種、側深施肥、硼鉬微補技術。播種前種子包衣,側深施基肥,花期葉面噴施硼、鉬肥。施肥環節包括基肥、追肥和葉面肥,滿足大豆生長需求。
果樹(蘋果)實施有機替代、水肥協同、精準補微技術。推行“斤果二斤肥”有機肥替代計劃,結合微噴灌系統供應水溶肥,針對性補施鈣、硼肥。按照不同生長階段,進行基肥、追肥和葉面肥的施用。
設施蔬菜采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潮汐灌溉、限氮補微技術。棚內鋪設秸稈生物反應堆增溫釋肥,潮汐灌溉精準控水控肥,限制氮肥用量并增施微生物菌肥。從基肥到追肥再到葉面肥,各個環節科學把控。
這些技術模式具有顯著的共性特征:一是重視土壤改良,推廣秸稈還田和深松耕,打破犁底層,確保年深松深度達標;二是致力于節水節肥,大力提升水肥一體化覆蓋率,提高化肥利用率;三是運用智能監控手段,建立“土壤—作物—環境”大數據平臺,實現施肥量和灌溉量的動態調控。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