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獨到的書法思想與真知灼見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3-06

劉鎖祥

古人論書從兩漢魏晉始,蓋因書法藝術進入了自覺時期。揚雄《法言》云:“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書體大備后,人們對自然和書法的認識走向深入。自此,書法家和理論家的實踐互動也為中國書法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姚奠中先生是現當代國學大家、教育大家,畢生致力于文史哲領域研究和教育工作。書法對于他來講是“余事”。由于從小染翰,終生筆墨不離手,再加上豐富的學養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高屋建瓴,使得先生學問之余的論書雖著墨不多,卻有著獨到的書學思想和真知灼見。

談及姚奠中先生“論書”,或是先生“書論”,有五個方面值得我們思考。

一是人品立書品。姚先生教導學生先做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主張寫字要有正氣、有骨氣,反對俗氣、奴氣、媚氣。傅山論書“不自正入,不能變出”。這是姚先生無數次給學生和書法愛好者提到的,也是他的一貫主張。練書法和做學問一樣,不能討巧,得下功夫,人一己百,人十己千,雖愚必明,雖弱必強。那種趕時髦、追時風,沒有根基的書法,姚先生認為站不住腳。先生在私塾和小學階段,受其伯父督教習字,日課大小楷,十年不間斷,初從趙,后改顏,兼學魏碑、篆隸。一九三五年就讀章太炎先生門下,書藝大進,走上書法正途。他的書法得益于顏真卿正統血脈,成功將金文高古之線和北碑樸厚之形化入,成為“正入”“變出”的當代書壇代表人物。

二是要重視文字學,主張碑帖兼容。章太炎先生治學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樸學等。章先生在日本、蘇州講學主張從小學(文字學)入手。這是章門弟子做學問的基本道統。因此,姚奠中先生受其影響,對于學習篆書,學習《說文》,以及文字學的研習和個人文化修養非常重視。他強調:“寫字要懂得古文字,要寫得規范,要有文化修養,沒有文化,怎么寫也寫不高。”姚先生承清末民初碑學書法之余緒,在創作實踐中,上溯篆籀,涵泳魏隸,融匯行草,博采眾長。他的論書絕句“重帖輕碑骨力微,揚碑抑帖亦奚為。兼收博取形神具,無事矜奇自出奇”,表明了他的書法立場和觀點。

三是書法的社會作用。大家清楚記得,姚先生于二〇〇九年榮獲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后,面對新聞媒體,先生有這樣一段頗具深意的感言,他說:“獲獎得名應該是高興的,但‘名為實賓’,是身外之物,對個人不足輕重。”先生接下來又說:“由于書法又是文化載體,因而對社會具有雙重作用。所以我們既要把字寫得正、寫得好,為書壇樹立一種正氣,又要通過內容,對社會起到推動和諧、進步的導向作用。”

先生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刻上發表、闡述他的觀點,是有著強烈的針對性的,事實證明亦是有力量的。在此,先生不但告訴和定義了問題,亦鄭重地給出了問題的答案。細析有三:

其一,先生告訴和定義的問題是 “書法是文化載體”,即中國書法是中華文化孕育和結晶之后的藝術,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它代表著中華文化,自不為過。

其二,承載了文化的書法,其發揮的作用一定是雙重的、積極向上的。

其三,所謂“雙重作用”,具體是什么樣的表現?先生說:“要字寫得正、寫得好,為書壇樹立一種正氣。”我理解是書法家首先要以自己的一腔熱忱寫出好看的、具有正大氣象和感染力的字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又要通過內容對社會起到推動和諧、進步的導向作用”。

以上歸結到一點,這完全基于姚先生對中華書法這門傳統藝術的重視和理性方面的思考。其中,先生進而深及的是對作為“文化載體的書法”對社會所應具有的“雙重作用”問題的現代思考,其所論意義深遠而重要。

四是書法本體的審美意旨和書法技藝的基本要求。先生曾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書論《六要六不要》,即要寫不要畫、要活不要死、要厚重不要輕飄、要雍容不要粗野、要自然不要造作、要有筋骨不要一堆肥肉。與傅山提出的“四寧四毋”雖隔著時空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論書的“六要六不要”可以說是對“四寧四毋”的補充和創新,是對書法健康發展的良好箴言和當代書法理論的建樹。

五是以詩論書,影響深遠。姚奠中先生的詩詞多為隨時、隨地、隨感而發。先生的論書絕句可以說是論書當中極為精彩的一部分。其詩涵蓋書法史、書法技法、美學批評、人物品鑒等。先生論書絕句十余首,從“殷甲周金漢魏碑”書史評述開始,中間品評魏晉、唐宋、元明諸大家,“巧媚排除始得真,蒼松古柏肖為人。旁參篆隸知奇變,不與宋元作后塵。”論書絕句朗朗上口,文書雙璧,有著文辭、文獻、文史的作用。閱讀姚先生論書絕句是對我們回歸傳統的又一重要啟示。

恩師姚公奠中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際,同門原旭東學弟梳理并選編了四十余條先生論書方面的論述,選編的內容,均反映出先生書論有至深、至廣、至簡三個特點。

至深,是指先生所論是站在了文化的制高點上看待問題、看待書法的,先生的論述是從自己的書法實踐中得出的高度總結;至廣,是說先生論書的內容廣泛,涵蓋書史、技法、審美、創作,比較全面;至簡,是先生論書言簡意賅,說出來的話、所論述的問題是別人能聽得懂、用得上的。

姚奠中先生一九四九年前輾轉南方各高校從教,于一九五一年回到山西大學,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還為一些書法研究文集寫序,鼓勵學生成立書法社團并親自指導。向他求教書法的學生很多,先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悉心指導,耳提面命,影響廣泛。他教育學生既重視傳統,又敢于突破傳統,鼓勵學生“追慕古人得高趣,別出心裁成一家”。先生的諸多弟子和學生現已成為當代書壇的領軍人物和古典文學領域的知名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中堅力量。從這一點來講,姚先生無疑也是中國書法高等教育的先行者。

先生的論書陳言務去,簡明扼要,明暢易曉,而其書藝又是將深厚的文化學養和情感不露痕跡地糅進筆墨之中,守正創新而具中和沉靜大美,既有雄渾豪邁的廟堂之氣,又有瀟灑率真的書卷之氣。這種精神展示了一種大方、明朗、振奮、激昂的民族意識和人文理想,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周汝昌先生稱其“于學具識,于道能悟,于藝亦精亦通”“學者詩人翰墨師” “功深味厚中華境”。

霍松林先生說:“姚奠中先生雄才博學,其人品、學問、書藝均為當代典范。”

馮其庸先生說:“姚公之書四體皆精,信筆神游,無半點塵俗氣。謂格高韻古。雖傳之千百年后亦神光四溢也。”

姚先生雖然視書法為“余事”,但他篆、隸、楷、行、草諸體兼擅,書法雄渾蒼勁,碑帖融合,高古大氣,是當代書壇的杰出代表。本書編排文圖兼具,使我們能夠領略到先生高深的書藝和思想。

記得早些年前有一次,作為弟子的我曾試著給先生寫一首四句小詩,先生看后說“這第二句不好”,隨即改成“平常言語寓沉思”。小詩最終呈現的是:

作字作人仰我師,平常言語寓沉思。

追求神韻于書外,何處春光不是詩。

先生一句“平常言語”之改動,對我影響將是終生的。

《姚奠中論書》一書的出版,對我們學生及廣大書法愛好者來說,在學習書法和了解、研究姚先生的書法藝術方面,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本文是原旭東主編的《姚奠中論書》序言,題目為編者所加。序言作者劉鎖祥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太原師范學院文學副院長兼書法系主任、教授,太原師范學院中國書法史論與藝術研究所所長)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