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1-13
“大型實景音樂劇《食為天》在咱們村招募演出人員了,有興趣的可以報名?!?/p>
兩個多月前,這樣一條信息在鹽湖區北相鎮楊包村傳開了。
楊包村的人了解到,《食為天》講述的是農耕文明傳承千年仍熠熠生輝的故事,演出地點就在家門口——舜帝德孝文化旅游景區。

時值農閑,楊包村不少村民就踴躍報名,旋即投入緊張的排練中。
《食為天》由國家級非遺稷山高臺花鼓傳承人蘇安福等精心打造,通過“舜封后稷”“后稷稼穡”“犁耬耕播”“祭天祈雨”“開鐮慶豐”5個篇章,生動詮釋了民以食為天、農為國之本的主旨要義,展現了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在河東大地的傳承脈絡。
該劇沒有一句臺詞,每個篇章的開頭以畫外音切入,考驗的是演員對劇情的演繹。劇情氛圍的營造主要靠不斷變化的音樂來實現,或莊嚴肅穆、或低哀悲涼、或慷慨激越、或歡快喜樂……

蘇安福介紹,該劇除3位主演外,其余的數十位演員都是楊包村村民。這些樸實的村民,為了演好該劇,犧牲休息時間,冒著嚴寒,克服舞臺上的各種不適,付出了諸多努力。
1月10日晚,編排一新的《食為天》正式亮相舜帝德孝文化旅游景區。數十位演職人員用心用情地講述了“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動人故事。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在幾千年的勞動實踐中,中國傳統小農生產順應天時、地利,重視人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農耕技術,形成了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食為天》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過去,舜封后稷啟幕;之后,后稷教民稼穡,百姓犁耬耕播;適逢天旱,人們祭天祈雨;爾后,風調雨順,大家喜獲豐收落幕。
40分鐘的演出很快結束了,廣大觀眾感覺意猶未盡。市民張女士說,感覺真實、親切,有原汁原味的生活,那犁耬耕播仿佛不曾遠去。農耕文明蘊含著一定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有形的農業文化遺產與活態的舞臺藝術相結合,一定會讓傳統鄉土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和風采。
當然,有感的不止是觀眾。參與演出的楊包村村民也有話說。
“雖然出生在農村,但農活干得少,對農耕文化知之更少。”“90后”孫嬋說,“參加演出后,對農耕文化傳承、農業生產過程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對糧食更加敬畏。”
“80后”冉肖霞說:“這樣的演出很有教育意義?!?0后’‘10后’,幾乎都沒有農耕方面的經歷,他們需要補上這一課?!?/p>
“50后”李自然感觸頗深。她告訴記者,劇中的“犁耬耕播”“開鐮慶豐”都是真實的生活再現?,F在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但忘不掉那段艱辛歲月。要做德孝文化、農耕文化的傳播者,影響帶動更多人。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蘇安??磥?,河東文化燦若繁星,農耕文明是很耀眼的一顆。要深度挖掘、弘揚河東農耕文化,讓這一“源頭活水”不斷涌現,鑄牢人們的“糧食觀”,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據介紹,春節期間,該劇將在舜帝德孝文化旅游景區天天上演。目前,主創人員還在進一步打磨,力爭為觀眾帶來別樣的視聽享受。記者 景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