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董村戲臺的悠悠蒲韻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1-10

□文登躍

前不久的一天,欣聞家鄉永濟董村有好戲。一向喜愛蒲劇的我,下午便約上好友,驅車前往。

舞臺下,燈光閃爍,好不熱鬧。繁星眨眼,晚上7時30分,新編古裝戲《還陽珠》在各種樂器鏗鏘有力的伴奏聲中,徐徐拉開帷幕……

看完該劇后幾天,劇情仍縈繞在我心頭,心中不由得泛起蒲韻悠長的思念。為一探究竟,懷揣對本土歷史文化的熱愛與好奇,近日我再次專程來到董村尋訪。

(一)

董村原名“萬歲里”,據《蒲州府志》《虞鄉縣志》記載,1000多年前,河中虞鄉縣“萬歲里”(今永濟卿頭鎮董村,原董村鄉政府所在地,2001年撤鄉并鎮轄卿頭鎮)是大唐名臣董晉的故里。為紀念董晉的寬厚仁慈,人們遂將村名改為“董村”。

村中有一座歷經700年風雨的古建筑,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這就是永濟董村元代古戲臺。

戲臺位于董村村委會內,坐南朝北,東西長11.2米,南北寬9.85米,占地面積110.3平方米,原為三郎廟附屬建筑,現廟已毀,僅存戲臺。2019年10月7日,其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戲臺創建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距今已有700余年。雖經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兩次重修,其形制與構件基本上仍保持了元代建筑風格。

站在戲臺不遠處眺望,只見四檐翹角,玲瓏精巧,頂部外方內圓,橫脊、重脊、戧脊縱橫交錯,和諧統一,巍峨壯觀,呈現出元代古建筑歇山頂的獨特魅力。走近戲臺,1米多高的平臺上,條石鋪面,磚木結構。臺中四根粗壯的圓柱筆直挺拔,呈井字形,托起整個戲臺,承接著四根額枋上方屋頂的重量,下面為演員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表演區間。

順著戲臺東邊的條石臺階拾級而上,行人可徒步環戲臺一周。其西墻、后墻下各有一四方小洞,這洞其一可通風防潮;其二可防腐防蟲蛀,使戲臺持久、堅固、耐用。

從正面看,不禁感嘆戲臺建得如此精致,如此華美。內外斗拱疊加而成,梁柱、木雕等精美大氣,橫梁上的彩繪雖已褪色,但古樸韻味猶存。抬頭看戲臺上部,9根垂蓮柱懸空倒掛,全是榫卯結構,斗拱與垂蓮柱層層疊加,巧妙收縮成穹隆頂,像9朵蓮花盛開,給演員提供了舞臺背景,體現了古人的高雅藝術與審美情趣。臺內木質帷幕把戲臺一分為二,前臺表演,后臺化妝;上懸光緒二年(1876年)行書“遏云樓”牌匾,字體飄逸柔美,為戲臺增添一份古樸色彩,令人拍案叫絕。

總觀戲臺,古人不僅把精湛的古建藝術滲透在力學原理中,而且將其與美妙的聲學原理有機融合,把演員原汁原味的演唱傳遞給觀眾,堪稱一流水平,不得不讓人嘆服。

此時此刻,鄉間集市與古建筑漸漸融入夕陽,古老與現代交織,繁華與寧靜并存,生活的真諦和歲月的智慧,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幅現實版的“清明上河圖”之中。

這座現存的元代戲臺,是全省乃至全國僅存的8座元代戲臺之一。它是一顆古代建筑明珠,也是研究我國戲臺演變和演戲形式發展的重要依據。1976年,國家撥付專款對其進行修繕(1979年完工);2000年中央電視臺出品的黃河文化系列節目,曾在這里拍了專題電視。

(二)

自古有村就有廟,有廟就有戲臺。

提起這戲臺的來歷,民間至今一直流傳著“三郎孝母”的神話故事。

據《虞鄉縣志》記載:“元樊孝子墓在縣東十六里董村,解州太守王撰。”

又記原文:“樊珪董村人至大年間為大提舉母思之哭表明珪聞曰不子何官且解任歸舐母七日復明有司以聞詔旌其門曰孝感。”

其意思是:元朝至大年間,樊珪官任大提舉(從五品),其母因思念他,哭得雙目失明,樊珪得知后,當天就辭職回家,為母親舐目七日后,母親眼睛復明,有司將樊珪的孝行上奏朝廷,朝廷下詔,旌表其門,曰孝感。

武宗皇上知道后十分感動,讓其奉母膝前盡孝,不再勉強他回京做官。為便于樊珪覲見,特派欽差仿皇宮式樣在董村建造一座小型寢宮,稱“萬壽宮”。每逢三、六、九日,樊珪即在萬壽宮朝拜。英宗皇帝即位后,又在萬壽宮前建造了這座戲臺。

村中老黨員趙中有的長輩樊雨庭(已故,樊珪后裔)臨終前告訴他,聽上一輩家人說,皇上為頌揚樊珪的孝道精神,親程御駕樊珪故里,戲臺七天大戲,以奉皇上御觀。其中,那場元代雜劇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一炮而紅……

“古戲臺前念古人,是非黑白勸凡塵。”小小舞臺,隱蘊著地方文化密碼,穿透著古今人間冷暖起伏的故事。在這方寸之地,演員們粉墨登場,挑眉抖袖,唱腔悠揚,演繹著悲歡離合、哀怨情仇、人生百味的曲目,震撼人心,教化世人,成為那時古村一代人的精神家園。

(三)

董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地表水淺,水質甘甜;地勢平坦,物產豐阜,民風淳樸,人杰地靈。

“麻村到董村,十里穿九村”的民諺,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至今。鄉民們在這塊寶地上,農耕桑麻,繁衍生息,一年四季都在緊張的農耕生活中,把戲曲文化當作勞作后的邂逅。著名蒲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王天明(1928年~1998年)就是從這里走出來的。

他工須生,嗓音清脆洪亮,音色純正,吐字清晰,行腔圓潤,韻味悠長;扮相秀雅,做派穩健,刻畫人物細膩傳神,被廣大戲迷譽為“小十三紅”,是紅遍河東大地、譽享河東的蒲劇明星。這真是董村人的驕傲!

說到蒲劇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宋元時期。其前身宋元雜劇和元代戲曲,最早起源于古蒲州(今永濟市),也被稱為“蒲州梆子”“山西梆子”,是我國北方梆子戲的鼻祖。明清時期,蒲劇在蒲州一帶流行,成為當地民眾最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蒲劇進入鼎盛時期,一直傳播到陜、豫、甘等地,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地方劇種。2024年1月,永濟被國家版權局認證為中國蒲劇(梆子戲)文化起源地。這可謂又一大幸事!

斗轉星移,古往今來。這座古老的戲臺,默默地守候在這塊質樸的大地上,肩負著歷史的職責,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靜靜流淌著絢爛的文化藝術元素,細細滋潤著純樸善良的鄉民們的心靈。那一聲聲圓潤高亢的蒲劇唱腔,穿越千百歲月的時空隧道,見證著蒲劇的傳播與發展。

小小戲臺,滿滿蒲韻,古今輝映,綿延悠長。今日之董村,人民欣逢盛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在堅持鄉村振興、打造蒲劇小鎮的道路上,這顆鑲嵌在鄉間的歷史文化明珠,再呈異彩,綻放光芒。

由永濟市文聯主席楊孟冬編劇、永濟市蒲劇團精心編排打造的歷史古裝戲劇《還陽珠》,在這里首場義演成功。該劇講的是明朝嘉靖年間,發生在蒲州的廉官故事,既反映了崇高清廉的傳統美德,又生動講述了永濟本土故事,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劇中跌宕起伏的情節,緊扣觀眾心弦,演員們的唱腔婉轉悠揚、沁人心脾,加上高超精彩的表演技藝,博得臺下觀眾陣陣掌聲和喝彩聲,那聲音久久回蕩在靜謐的夜空……

而今,董村戲臺正以新的生命,謳歌新時代的最強音,演奏新時期的最美樂章。夕陽余暉下,它熠熠生輝,顯得更加燦爛輝煌!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