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13
記者 韓維元
走進聞喜縣薛店鎮溝渠頭村旺民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一縷縷藥香撲鼻而來。在一間寬大的車間里,幾名婦女有說有笑,熟練地給遠志進行“抽筒”。“一天能抽十來斤,一斤10元,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在這里勞作的婦女,年紀最大的已有78歲。
“四凹九溝一疙坨,有溝無渠扎下窩”“十年九旱,靠天吃飯”,這是昔日溝渠頭村的真實寫照。2009年,村“兩委”換屆后,因地制宜進行產業結構大調整,種植了黃芩、遠志、柴胡等中藥材。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如今的溝渠頭村已是藥韻飄香、產業融合、民風向上的和美鄉村。
藥材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溝渠頭村已有30多年中藥材種植歷史。從最初的幾名村干部帶頭試種,到如今全村430戶村民家家種植中藥材,從最初的幾公頃到2018年的33.33公頃,再到如今的280公頃,年銷售額近億元。溝渠頭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楊鎖旺說:“溝渠頭村家家戶戶都很富裕,每家都種有中藥材。在村里很少見到閑人,一年四季大家都圍著藥材轉,都靠藥材掙錢!”
為更好地發展中藥材產業,溝渠頭村先后成立了9個藥材專業合作社,培育出百余名藥材經紀人,形成了中藥材產、供、加、銷一條龍產業鏈。依托9個合作社,幾乎全村人都參與到了藥材的種植、管理、加工和銷售中。除了日常種植管理,村民沒事的時候,就參與到合作社的藥材加工當中,普通工人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有技術的工人每天可以掙200多元,即使80多歲的老漢幫人加工,一天也能掙100多元。可以說,在家門口就實現了“農民+工人”的生活模式,生產生活兩方便。
同時,溝渠頭村通過打深井、鋪管道,擺脫了“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困境,全村266.67公頃的耕地全部變為水澆地。通過推進村道路硬化工程,開展“污水革命”“廁所革命”“垃圾革命”,全村道路實現硬化,環衛工作也邁入長效化運轉軌道,鄉村舊貌煥然一新。
藥材產業的振興,不僅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還推動了集體經濟的增長。“我們以集體力量領辦合作社、紅白理事會,建設藥材加工廠、藥材冷藏庫,購置微噴設施等舉措,全面服務村民藥材種植管理,大大提升了集體經濟收入。”楊鎖旺說,“目前,溝渠頭村人均收入已突破3萬元,咱們的目標是三年內突破5萬元,集體收入要達到100萬元的目標。”
花節經濟助力農旅融合
今年5月13日至23日,一場月季花觀賞節讓溝渠頭村“火爆出圈”。“保守估算,單日最大人流量近7萬人。”村民回憶說,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從各地趕到溝渠頭村,看花海、品農家飯。
2017年,溝渠頭村計劃綠化村莊,但因道路狹窄,村“兩委”決定利用巷道兩邊空余地帶栽植藤蔓月季花。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和管護,這些月季花將全村裝扮成了一個迷人的月季花園。每年夏季,全村266.67公頃遠志花、黃芩花、柴胡花次第開放,把溝渠頭村裝扮成一個大花園,吸引著臨縣甚至鄰省游客紛至沓來。
為深度挖掘這些花的價值,助力鄉村旅游發展,2023年5月,溝渠頭村舉辦了首屆月季花觀賞節暨中藥材特色鄉村游活動,第一次以“花”為媒開門迎客。
“第一屆月季花觀賞節特別火爆,但我們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沒有相應的配套設施,游客大多是游一游、打打卡就走了,留不住人,給村民帶不來效益。同時,我們也發現一些有頭腦的村民在自家搞起了農家樂,通過簡單的農家飯實現創收,因此我們把庭院經濟作為村民新的增收點,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楊鎖旺總結道。
2024年,第二屆月季花觀賞節啟動,數十萬游客紛至沓來,帶火了庭院經濟,村民實現了增收。“今年5月13日,花節第一天,游客數量達5萬人,村里4個婦女在家烙餅就掙了1600多元。”楊鎖旺介紹,活動期間,該村及鄰村村民擺出的攤位就有近200個,大家每天從早上7點忙到晚上11點才能把游客全部送走。
為了迎合游客需求,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溝渠頭村依據花期狀況靈活調整,將活動時間大幅延長。原本計劃為期10天的活動,最終持續40多天才落幕。楊鎖旺笑著說:“別小看這40多天,村里有十幾戶村民在這段時間收入兩三萬元,簡直就像多收了一季莊稼。”
如今,溝渠頭村不僅是中藥材種植大村,還是“山西省美麗休閑鄉村”,更是人人羨慕的和美鄉村。
機制創新賦能和美鄉村
溝渠頭村的和美,不僅體現在顏值,還體現在內涵。
“不聊了,今天我們是‘值周生’,得去幫忙了。”說話間,幾位老人邊說邊朝旁邊的廚房走去。廚房里,在大廚鄭愛菊的分配下,幾位老人有的切面、有的煮面,配合十分默契。不一會兒,香噴噴的臊子面出鍋了。
經詢問得知,日間照料中心只雇用了一名工作人員作為廚師,在一旁幫忙的幾位老人都是“值周生”。為降低成本,溝渠頭村建立了輪值制度,4人為一組,一星期輪一次,在廚房幫忙。“分給老人們的活兒都是他們有能力干的小活兒,有了大家的幫忙,我輕松了不少。”鄭愛菊說,吃完飯后,老人們會自行到廚房排隊清洗碗筷并妥善存放。
溝渠頭村日間照料中心成立于2014年,目前已連續10年免費為70歲以上老年人供應三餐。老人們在享受免費三餐的同時也沒閑著,他們也分成小組,根據村里的衛生情況義務打掃衛生,保持全村環境整潔,在形成良性循環機制的同時,還推動了村莊良好風氣的形成。
“說實話,日間照料中心實施免費三餐堅持1個月、半年容易,但想要長期運營就得想個好法子。”在楊鎖旺看來,要讓日間照料中心健康長久運營,經費是關鍵,而溝渠頭村的運營經費就來自村里的紅白理事會。
經過多次開會研究,楊鎖旺大膽創新,將紅白事與日間照料中心有機融合,引導村民將家里的紅白事交給村里紅白理事會統籌辦理,通過紅白理事會每年盈余的10余萬元來反哺日間照料中心,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距離溝渠頭村日間照料中心不遠處,便是該村的黨群積分超市。別看超市不大,里面可藏著該村提升黨群綜合素養的“密碼”。
“參加組織生活會,積10分;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積5分……”在溝渠頭村支部委員會干部楊新紅的積分本上,積分時間、積分事項、積分數一目了然。
溝渠頭村積分制以戶為單位,重點圍繞參加活動、勤勞致富、誠實守信、孝老愛親、院落衛生、紅白理事、好人好事、善行義舉等方面進行量化打分,且每季度開展一次積分評比,排名靠前的被評為“積分之星”,可以用積分兌換物品。積分超市由村集體經濟支持運行,里面的物品都是群眾用得上的生活物資。
“物質激發善念,也褒獎善念,引導居民正言正行,促進村民積極參與到鄉村治理之中,推動更好村風的形成和發展。”楊鎖旺說,和美鄉村,不僅在于美,更在于和,積分超市的積分既是個人的“功德榜”,也是黨員干部的“成績榜”,更是居民德行的“檢驗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