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時間:2024-12-07
新華社記者 馮 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4日通過評審,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成功申遺,再次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再次體現出中華文化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貢獻。
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春節由來已久,如果從虞舜的傳說算起,已有4000多年;如果從漢武帝時重申“夏歷建寅”算起,正月初一過年的傳統也已持續了2100多年。歲月悠長,積淀豐厚。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是哲學;“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是天文;“弟兄團拜處,歸去愿成行”,是禮儀;“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斟”,是民俗……作為內涵最為深厚、內容最為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為廣泛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被列入非遺名錄,當之無愧。
撫今追昔,春節何以一直備受國人珍視,放眼寰宇,“中國年”為何日益受到全球關注?因為它寄托著對“新”的向往。新,代表希望,蘊含企盼,昭示起點,預示收獲;因為它承載著對“團圓”的期待,從家庭、社會,到民族、國家,從團圓、團結到凝聚;更因為它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充實之謂美”,甲骨文中的“年”里就有豐收的意象,在新年伊始,享受過去一年的美好,理所當然;展望未來一年的美好,理有固然。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雖然人類社會存在地域、語言、信仰、風俗等方面的種種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也各有歡度新年的方式。但是,求新、求團圓、求美好生活,人們的向往期待是相同的,其中就包孕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心理基礎和價值基礎。
還有不到兩個月,我們就將迎來申遺成功后的第一個春節。我們歡天喜地過大年,對豐富的春節民俗,要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也要把“中國年”的快樂播撒進整個地球村,和鄰居們分享自信的歡樂。這是對春節這一新晉人類非遺項目的最好傳承。
(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