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19
文 勝
運城市第六屆文化“菊花獎”經典劇目展演正在火熱進行,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二團帶來了青春版的蒲劇《西廂記》。這出劇目堅持傳承與守正,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創新,在劇本改編、人物塑造、服裝舞美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由全國小梅花獎獲得者組成實力強勁的演出陣容,當代蒲劇的青春力量演繹傳統的經典劇目,實現了蒲劇藝術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劇本改編
《西廂記》和《紅樓夢》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兩座高峰,被譽為“中國古典文藝寶庫的雙璧”。《西廂記》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一生所寫14部劇本中的代表作。
《西廂記》記述的是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最早見于唐代詩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到宋代,成為鼓子詞;到金代,出現了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俗稱《董西廂》。諸宮調是一種有說有唱、以唱為主的表演形式,到這個時候故事在立意和內容上較前有了重大突破,把崔鶯鶯受張生引誘失身而終被拋棄,改為崔、張二人互相愛慕,為爭取幸福婚姻而與封建家長進行斗爭,終于取得美滿的婚姻。《董西廂》對《鶯鶯傳》的改造、改編,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雜劇的創作提供了直接的基礎,使作者得以發揮其杰出的創作才能,賦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并創造性地把崔張的故事化作多人扮演的大戲搬上舞臺。劇目一經問世,很快就在大江南北產生了廣泛影響,歷經唐、宋、金、元,直到現在,《西廂記》成為戲劇界一部長盛不衰的巔峰之作,不僅包括京劇、豫劇、秦腔、越劇等各大劇種,就連稀有劇種也都有各自的版本,其影響之深、意義之大,在我國戲曲史上很難找到第二部。
這次青春版《西廂記》在劇本和故事上進行了改編和創新,同時保持原劇故事、人物架構,正面表現崔張的愛情故事和婚姻歷程,沿用了王實甫《西廂記》中對《鶯鶯傳》和《董西廂》中的情節改造部分,也在全劇各細節部分展現了封建禮教下青春男女對愛情的向往與追求。但它的結局是以悲劇收場,這也是劇本改動最大的地方,崔夫人最終還是拆散了崔張二人,結局依舊回到最初的《鶯鶯傳》結局。雖然這與王實甫所倡導的“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思想違背,但也不失為一種大膽的創新。
傳統戲曲中張生高中狀元最后與鶯鶯結為夫妻,是一個較為典型的大團圓結局,符合傳統的創作心理與欣賞心理,但這個結局不是很符合戲曲的創作原則。作為戲曲藝術,應該更加努力地把觀眾帶到一個更為開放的空間,讓觀眾有足夠的想象空間去發散思索,而并不是主動給出一個絕大多數觀眾都滿意的結局。青春版《西廂記》結局正好契合了這一創作理念。
人物塑造
全國小梅花獎獲得者是蒲劇的后起之秀,也是蒲劇的未來和希望所在。歷經多年舞臺歷練之后,這些后起之秀的表演技藝已經日趨成熟,正更加靠近舞臺中央。由眾多全國小梅花獎獲得者擔當主演,青春版《西廂記》也確實讓觀眾看到了蒲劇的勃勃生機和強勁實力。張生的扮演者南征,崔鶯鶯的扮演者任玲,老夫人的扮演者肖愛娜,紅娘的扮演者吳敏麗,法聰和尚的扮演者梅壯,以及眾多參演人員,紛紛展示了他們優秀的表演技藝。特別是紅娘的扮演者吳敏麗,成為全劇的最大亮點,她將紅娘天真俏皮、機智潑辣機又富有正義感這個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對于人物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對象,吳敏麗都把握、拿捏得十分到位。面對鶯鶯小姐她理解和支持;面對威嚴的老夫人她尊重而不盲從;面對無助的張生,她打趣逗樂。《拷紅》一節是全劇的核心和高潮,吳敏麗也在這一節讓自己得到了全方位展示。她的表演既讓觀眾忍俊不禁,又讓觀眾對紅娘的機智靈活而大加贊嘆。當老夫人勃然大怒和咄咄逼問之時,紅娘采取的是擺事實、講道理,先退一步、后發制人的應對策略。先是模仿張生的語氣神態,指責老夫人恩將仇報,這是她對老夫人擺的第一個事實。從這個事實看,鶯鶯與張生私自相會都是由老夫人賴婚引起,跟她紅娘并無關系。緊接著紅娘又巧妙地把老夫人責問的話題一步步引到張生身上,擺脫她自己的被動處境,還進一步奚落老夫人。尤其是回應老夫人的“三不是”時,扮官老爺那種裝腔作勢和害怕老夫人責怪作為丫鬟的自己時那個瞬間落差,拿捏得恰如其分,成為一個十分精彩的看點,同時也增加了演出的喜慶氣氛。
服裝設計
演員的服裝設計也是全劇一大亮點,獨具匠心的服裝設計是全劇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人物和不同劇情,在不同場合,演員服裝的顏色和造型也都各有千秋,這些千姿百態的服裝設計,巧妙地渲染烘托氣氛,推動了劇情發展,使服裝與劇情渾然一體。
崔老夫人出場時,披一身黑色的紗帔,這身紗帔在原有帔風基礎上作了改良,面料上采用黑色香云紗,上繡金色團花,既大氣又輕巧,因為是祭奠相國亡靈,這身黑紗帔既得體又穩重。在《拷紅》一節老夫人又身披一件紫灰色的團花帔,紋樣是團紋,配一套秋香色的繡線,顯得沉穩大方。
崔鶯鶯整個劇的服裝都是色彩淡雅,紋樣也是端莊大方、規規矩矩,突出相國小姐的身份。紅娘的整場戲服裝色彩鮮明、明快活潑,紋樣布局多為散花布局,突出小姑娘活潑可愛,機智靈敏的形象。
青春版的《西廂記》盡管獲得巨大成功,但是在唱腔、音樂和舞美等方面仍有進一步打磨的空間。我們相信,假以時日,青春版《西廂記》在演繹經典的同時,也將成為新的經典。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