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19
記者 韓維元
“哎呀呀,我是不是回來晚了,大家的菜都種上了嗎?”11月12日,初冬的一場小雨使空氣中增添了幾分寒意,而夏縣廟前鎮楊村的蔬菜大棚里卻是一派熱氣騰騰的忙碌景象。村民們正在播撒生菜種子,剛剛從外地“取經”回來的楊村村委會主任郝運峰一邊詢問村民的生菜播種情況,一邊介紹著此次外出學習的技術經驗。
楊村有著30余年的蔬菜種植歷史,全村有耕地面積3000余畝,設施蔬菜達2000畝,是遠近聞名的“蔬菜村”。因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水質優勢,這里生產的西紅柿色澤鮮艷、果肉飽滿。每年一到西紅柿上市的季節,全國各地客商紛至沓來,將這里出產的西紅柿銷往北京、上海、河南等地。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立足自身實際和資源稟賦,楊村把發展壯大蔬菜產業作為推動產業振興的主線,首先對傳統設施蔬菜產業進行提升改造。
“原來的蔬菜大棚跨度只有7米至9米,高也就是2米左右,不利于機械化作業,而且因為保暖達不到要求,導致西紅柿上市時間較晚,價格也相對較低。”郝運峰介紹,改造后的蔬菜大棚高達4.5米,跨度超過20米,光照、保暖、保濕都得到進一步提升,灌溉、打藥、通風也實現自動化,西紅柿的上市時間也得到進一步提前,真正實現了高產、高質、高價。
楊村設施西紅柿一般從每年的2月開始栽植定苗,3月上市銷售,到6月采收銷售結束。接下來,蔬菜大棚就會有半年的閑置期。為了提高蔬菜大棚的利用率、增加群眾收入,郝運峰通過帶領村民外出參觀學習和探索實踐,從7月上旬開始栽植黃瓜苗,10月上市銷售,11月銷售結束。修整1個月后,蔬菜大棚在次年1月還可以收獲一茬生菜。“可別小看這一茬生菜,每畝可以增加1萬余元收入。”村民白建喜告訴記者,通過3種蔬菜的“無縫銜接”,蔬菜大棚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村民們的收入也實現了翻番。
隨著蔬菜產業體量的增大,銷售也成了關鍵。郝運峰通過調研,把突破口放在村里年久失修的蔬菜批發交易市場上:“這個市場是2000年建成的,占地30余畝,雖然客商、菜農都在這里交易,但說白了就是個大場子,沒有專人管理,客商與菜農的權益也得不到保障。”
為改善這一狀況,楊村先后于2019年和2020年向上級申請資金,在該村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內增設3個遮陽避雨棚,對地面翻新硬化,并實施規范化管理。改造提升后的市場,不僅“顏值”提升了,客商和菜農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村集體也有了收益。“村集體按每公斤0.02元的價格收取管理費,一年下來可以為村集體增加五六萬元的收入。”郝運峰說。
為進一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郝運峰把目光盯在了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偌大的頂棚上:“這些遮陽避雨棚加起來面積有4000余平方米,如果能安裝上太陽能光伏發電板,也能獲得一筆不小的收入。”2023年,通過多方考察,郝運峰以村集體名義投資70萬余元,在楊村蔬菜批發交易市場棚頂上安裝了1000余平方米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6萬余元的收入。
“由于光伏發電投資較大,我們就以出租的形式,將其余棚頂租賃給第三方進行光伏發電,每年還可為村集體帶來3萬余元的收入。”郝運峰表示,為了節約投資成本,村里對其余3000余平方米的棚頂進行出租。
隨著楊村蔬菜產業的興旺,楊村人開始在周邊村莊租地擴大蔬菜種植規模。“目前楊村在周邊村莊租地面積已經超過1000畝,在擴大本村蔬菜產業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各村蔬菜產業的發展和周邊閑散勞動力的就近就業。”郝運峰告訴記者,目前廟前鎮蔬菜種植面積已經超過萬畝,通過蔬菜產業帶動超過1000人實現就近就業。
在推動產業興旺的基礎上,楊村還把延長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突破口,投資建設了楊村現代農業融合產業園。“我們目前建設的這個產業園占地130余畝,建設有17個現代化溫室大棚,分設育苗區、新品種示范區、觀光采摘區、農耕體驗區和電商直播區等。”郝運峰表示,通過園區育苗,可以解決周邊村民的苗木需求,進一步降低村民的蔬菜種植成本。新品種示范可以通過本土化栽植示范,降低村民的試錯成本,推動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同時,通過觀光采摘、農耕體驗和電商直播,推動產業的多元融合,實現群眾增收致富。
如今的楊村,全村幾乎沒有一人外出務工,一個普通家庭的年收入可以超過10萬元,真正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變為了現實。郝運峰表示,下一步,我們還將積極探索蔬菜秸稈回收利用,推動形成生態農業閉環,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全面振興目標。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